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什么《让娜·迪尔曼》会获评史上最佳电影?

    本文字数:942

《让娜·迪尔曼》剧照

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坐拥文化资本的人,会将自己的喜恶和对美丑优劣的观念加诸大众身上,成为“强势的鉴赏标准”——这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分:对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所作的结论。

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andSound)自1952年开始,每10年举办一次“史上最佳电影评选”,至今已累积了丰厚的文化资本,释义的能力本就不容小觑,为优秀下定义的能力更非同小可。透过这个评选,《视与听》告诉世人,至少在电影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2022年获选全球史上最佳电影的,是比利时女导演阿克曼(ChantalAkerman)的《让娜·迪尔曼》。主角让娜是个以卖淫养活自己和儿子的美丽少妇,每日像钟摆那样按固定的模式做家务和接客。电影用了200分钟,以近乎静止的镜头观察她乏味、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这200分钟也许是影史上最冗长、最有耐性的铺垫,为电影结束前约30秒的高潮凝聚剧力。

在1952至2012的60年内,只有三部电影被《视与听》选为史上最佳:《偷自行车的人》(1952年获选)、《公民凯恩》(1962,1972,1982,1992,2002年获选)和《迷魂记》(2012年获选)。这三部电影不约而同都以男性为中心:《偷自行车的人》讲的是男人的尊严,《公民凯恩》讲的是男人的野心,《迷魂记》讲的是男人的执迷。三部片子的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奥逊·威尔斯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都是所谓男性艺术天才神话的代表人物。从这个角度看,《让娜·迪尔曼》取《偷自行车的人》《公民凯恩》和《迷魂记》而代之,是男性视角和男性凝视让路给女性视角和女性凝视。

有趣的是,《让娜·迪尔曼》“打败”希区柯克的《迷魂记》,而希区柯克正是男性视角导演的佼佼者,《迷魂记》则是男性视角电影的代表作。

至于半个世纪的“史上最佳电影”《公民凯恩》展现的,与其说是男性视角,倒不如说是伟大的男人视角。伟大的男人不只是电影的主角凯恩,更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奥逊·韦尔斯。《公民凯恩》之后,韦尔斯成为电影的莎翁,被吹捧为电影界的首席天才。

阿克曼拍《让娜·迪尔曼》时只有24岁,比韦尔斯拍《公民凯恩》时还要年轻两岁。影片在1975年梅菲发表文章后不久在康城首映。饰演让娜的黛芬·赛赫意美艳不可方物,但这是不得已的妥协。阿克曼说过,如果让娜没有电影明星的外貌和神韵,观众只会对她视而不见;就像男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看见”他们的妻子煮饭、洗碗和做家务一样。

林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