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石学龙:做一名不服输的创业者
本文字数:1348
石学龙在他的无花果基地大棚里。
央视前主持人柴静曾说过:“每一个轻松笑容的背后,都有一个曾经咬紧牙关的灵魂。”每一个创业者都曾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梦想把自己修炼成人生的大咖。
泗阳县李口镇无花果种植基地总经理石学龙,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创业者。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6岁初中毕业后便只身外出闯荡。20多年来,他打过各种工,多次创业,历经磨难,他依旧百折不挠。他心中有一个信念,要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如今,石学龙在家乡承包了土地种植无花果和各种有机蔬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在这片沃土上扎根奋斗。
创业从来都是艰难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对于石学龙来说,他的创业经历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995年,16岁的他和姐夫一起创办李口镇徐圩冷饮厂,在乡村办厂在当时的苏北农村算是新鲜事,况且还是一个毛头小伙。那时的他既是副厂长,也是工人,还是业务员。由于周转资金、销路等原因,后来厂子开不下去了,以失败告终。
1997年,石学龙与一个亲戚合资在县城创办饮料厂。投产以后,饮料产品非常畅销,他也收获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红红火火了几年后,2002年,他从厂里出来单干,还是创办饮料厂,一个人带领20多个工人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南来北往买设备、购机器、跑销路。正当工厂一切走向正轨,正想大展宏图之际,那场“非典”让他血本无归,本来根基就不深,这一下子跌惨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再次背起行囊到杭州打工,哪样工种赚钱他就干哪样,在码头做过装卸工,在车站卖过报纸。直到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到杭州邮政局当起了投递员,一干就是7年。
石学龙看到城里蔬菜好卖,索性辞职从家乡贩卖蔬菜到杭州、苏州、无锡等地。他看到蔬菜种植利润可观,于是承包土地想专门种植大白菜和豇豆。可是农产品和工业品还不太一样,不但需要准确把握市场走向,还有自然性、季节性,对仓储保管也有特别的要求。以前有一阵大蒜非常流行,有人种大蒜挣了不少钱,于是第二年一堆农民跟风,结果由于种的人太多,大蒜价格大跌,很多人赔了。
为了掌握种植技术和过硬本领,石学龙拜师学艺,虚心向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宿迁市泗阳县百春锦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相民请教,并成为“周相民劳模工作室”骨干学员。有了过硬的种植技术,销售是他的擅长,销路自然不成问题。
2020年“新冠”来临之前,石学龙从朋友手里接下240亩连年亏损的“烫手山芋”——李庄无花果基地。别人认为他一时头脑发热,可是他却成竹在胸,觉得这是经营不善导致的,是一棵“摇钱树”。他自信地说:“在乡村创业多年来,感觉党委政府对我们农民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好了,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过程。”说着他掰开熟透的无花果粉红的花心,一口咬下去,散发出清新微甜的气味。
被誉为“树上糖包”的无花果,不光口感极好,还有健胃清肠,消肿解毒的药用功能。无花果美味,但是不耐贮藏,加之成熟又快,迅速销售成了问题。为此,他不但在周边城市建立快速销售网路,而且新上马“无花果加工厂”,把集中上市的无花果做成果干、茶片等,不断提高无花果附加值,因此无花果成为他的又一项“致富糖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石学龙作为一名不服输的创业者,展现了新时代的新风采,相信他追梦的脚步永远不会停,在今后的砥砺奋进中将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篇章。
丁彬彬 龙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