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人负累的“仪式感”
本文字数:1156
李伟明
打开微信,总有几个“微友”每天坚持不懈发来一个问好的表情。我这人多少有点强迫症,看到微信显示有新消息,不管对方地位高低、熟悉与否,都要点开看看是否有需要回复的内容。如此一来,这些毫无新意的“问早”信息便多少要耽误几秒钟时间了。我忍不住回复一句:“以后还是有事直说,无事就别问早了吧!”这么一说,有人认真地告诉我:这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仪式感”啊。
这样的“仪式感”,也许制造者觉得很有意思,很有品位,很能体现自己的人情味。但我觉得,不管什么“仪式感”,你还得找准对象,才能皆大欢喜。倘若面对的是我这等无趣的人,它就不仅没法提升品位,还会成为一种负累。
日子每天都在过,这样每天坚持普发这种“拿来主义”的表情,意义何在?在我看来,如果两个人熟到相当的程度,那是根本无须铺垫就可以直接交心的;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普普通通,我更不相信你会选择一个这种寻常交情的“微友”天天发表情秀感情。这种天女散花式的发送,如果不是为了广泛套近乎,那就只能说明你确实闲得无聊。
记得多年前,还没有微信时,流行手机短信拜年。过年那几天,手机嘀嘀响不停,但收到的可能八成以上是大同小异甚至一字不差的新春祝福语(有人转发时还把别人的名字也一并转过来)。开头一两年还好一点,时间一长,那些群发的信息,估计大家其实都没往心里去,甚至难免有点厌烦,所以后来渐渐地拜年信息就少了。这个现象说明,这样的事,到底还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
在这种生活琐事上寻找“仪式感”的人,多数是出于对别人的不了解,一厢情愿,以为自己喜欢的事,就全世界人民都喜欢。不过,也有的人是带有目的。
很多年前,某地有个年轻商人,为了和某位手握实权的领导拉上“天线”,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点子。该商人在这位领导根本不认识他的前提下,每天准时跑到领导办公室门口,和他打个招呼,每次只是自我介绍一句“我是某某某”,问候一句“领导辛苦了”,然后没等领导回过神来便迅速闪人。如是者坚持了一段时间,该商人突然中断了几天不去见领导。然后,当他再次出现在领导面前时,领导便忍不住问道:“小伙子,怎么这几天不见你啦?”就这样,该商人成功进入领导视线,被领导不经意地记住了。
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通讯也不方便,领导们走动的频率远不如现在,对于某些有志者来说,只要脸皮厚一点,用这种土办法,接触领导确实可能有效。现在当然不一样了,交通、通讯都便捷,领导常在外面辛苦,即使没外出也是关着门办公,可不是那么容易见得到了。如果通过某个渠道获得了联系方式,大智若愚地来点四处撒网的“仪式感”,焉知会不会有所收获?
倘若是出于这种想法,如此“仪式感”就不仅让人负累,更让人后怕了。对多数人来说,当然碰不上这样的事;但对某些特殊情况、关键岗位的人来说,倒也不妨对照上面这个故事,对某些突然之间大献殷勤者多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