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奏响“芦墟山歌”的时代旋律
本文字数:4059
□ 殷秀红 杨敬伟
杨文英2007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歌代表性传承人
芦墟山歌参加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湖北武当山)
杨文英在田头唱山歌
大运河沿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2021年4月)
芦墟山歌参加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山东)
芦墟山歌参加中国蒲公英2013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
杨文英授徒仪式
芦墟山歌走进大学校园
与小歌手切磋山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多么熟悉的旋律呀。山歌,一般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苏州地区也有许多这样的民间歌曲“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芦墟山歌。芦墟山歌植根于苏州市吴江区境内,以芦墟为中心,用芦墟方言演唱,是一种流行于环汾湖流域,向浙、沪毗邻地区辐射的民间歌谣,被誉为“中国的乡土明珠,世界的艺术瑰宝”。2006年5月,芦墟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墟山歌韵味长
芦墟山歌历史悠久,据民间歌手的传说及山歌歌词记录,公认汉朝的张良为芦墟山歌的始祖。至宋代,郭茂倩把魏晋时期的吴声歌曲编纂成集,成为《乐府诗词》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山歌》《挂枝儿》及当地文献、方志中对芦墟山歌也有很多的记载,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对芦墟山歌有了更详尽的描述。
清代至民国是芦墟山歌的较为盛行的时期。1926年、1928年,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王翼之编辑出版的《吴歌甲集》《吴歌乙集》,将芦墟山歌收入其中,芦墟山歌在吴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芦墟山歌作为民间的特色曲艺,具有诸多的特点,体量大、长篇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音域宽广、曲调众多等。芦墟山歌代代传承,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民间歌手,代表人物有杨其昌、孙华棠、张云龙、陆阿妹、蒋连生、张阿木、陆洪奎、赵永明、高林益等。他们承上启下,传下了不少精品力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芦墟山歌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举办(原吴江县)全县群众文艺汇演,芦墟山歌首次登台亮相。1960年,著名歌手陆阿妹演唱的《十只香袋》在苏州地区群众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演出奖。1982年,随着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问世,打破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的“汉民族地区无长歌”的说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自1988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芦墟山歌相关活动的盛况。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音乐院校师生纷至沓来,对芦墟山歌进行采风及研究,并吸引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教授、学者前来访问和考察。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员施聂姐、音乐记者高文厚夫妇八顾芦墟,走遍芦墟22个村庄,访问了上百名老歌手,录音录像并收集整理,为芦墟山歌丰富的蕴藏量及艺术内涵所折服,称芦墟山歌是“中国的乡土明珠,世界的艺术瑰宝”。芦墟山歌两度走出国门,1998年10月出访日本千叶市;2013年2月参加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具有国际影响的芦墟山歌,一直以来被各界人士高度重视和关注。大量作品被编入《吴江民歌》《苏州歌谣集》《江苏歌谣集成》《吴歌新集》《中国吴歌集粹》《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续集》,以及长篇叙事山歌《孟姜女》(连环画)等。
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1997年9月,芦墟实验小学开办了少儿山歌班,在当地历任领导的重视和授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小山歌手,迅速吸引更多师生及家长参与。他们一起采集民歌、童谣,汇编成册,举办校园山歌节等,深受各方的欢迎。自1998年5月以来,少儿山歌班参加各级文艺表演活动,获得了省、市、区的多项大奖,学校也被授予江苏省“少儿文化园”、“全国特色艺术教育学校”。芦墟山歌由此后继有人,真是可喜可贺。
在1998年6月12日,集保护、收集、创作、演唱、研究、传承于一体的芦墟山歌社成立。山歌社每月都举办活动,发掘整理与创作演唱相结合,活跃了地方民间曲艺。山歌受众从最初的每年二三千人次,迅速增加至近年来五万人次左右。芦墟山歌社因此也获得“吴江市首批特色文化团队、吴江区五星级群众文化社团”殊荣,三次被获评“苏州市优秀群众文化社团”。
进入新世纪,芦墟山歌先后参加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2005年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会、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第八、十、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七、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全国村歌大赛、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原生民歌展演(山西)、上海世博会、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湖北)、2013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2014年央视中秋晚会、2016年中国民间情歌会(陕西)、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山东)、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云南)等重大演出。作品获评全国优秀村歌、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丰收奖、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铜奖、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优秀演唱奖等。
2006年5月20日,“吴歌·芦墟山歌”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7年6月5日,杨文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2019年荣膺首届吴江时代工匠称号。 2008年、2011年,汾湖镇两度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芦墟山歌成为苏州一张响亮的名片,闻名全国。杨文英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则毅然担起了“师徒结对传帮带,匠心传承育新人”的重任。
激活“非遗”生命力
杨文英由著名山歌手陆阿妹启蒙和亲授,从此痴迷上了山歌。 1997年,芦墟镇党委抽调文艺积极分子杨敬伟到芦墟文化站工作。杨敬伟能编会唱,他的姐姐杨文英活泼、能干,熟悉群众文艺工作,资源丰富,一直在文化站帮忙,是一名热心志愿者。1998年杨文英退休,文化站成了她新的起点。
1998年,浙江嘉善发起两省一市交流会,请杨文英参加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会串演出,用芦墟山歌的曲调形式填词表演《汾湖边上新事多》。全新的芦墟山歌,轻松活泼,表现形式新颖,艺术价值高,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和赞扬。舞台上,杨文英如星星般闪亮,唱着百灵鸟般动听的山歌,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唱山歌的风潮。
“我遇到了好时机、好政策,还有一个好团队。”杨文英迎来她的春天,这也是芦墟山歌的春天。“杨敬伟创作剧本,我和同伴一起把它搬到舞台与观众分享。”杨文英欣喜地说:“芦墟山歌在表演形式上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从表情、手势、到情景剧,加上伴舞的衬托,今日的山歌有了更高的观赏性。”
一路走来,杨文英的团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帮助和扶持。如江苏省吴歌学会会长马汉民,苏州民间文艺家、《中国芦墟山歌集》主编金煦,他们对山歌都倾注了一生的热爱。还有吴江文化馆王平老师的悉心指教,芦墟民间文艺专家张舫澜等对山歌的采集整理。他们下基层,亲临辅导、排练,因材施教,默默地付出和奉献。 苏州文化馆司徒斌等从事群众文艺的老师,针对歌手的性格特征,精心指导赵玉华、陆根荣、黄庭淼、杨文英、包志刚(钱见鸿)等歌手表演,使得歌手们的舞台动作灵活而生动,舞台效果绝好。
让芦墟山歌永放光芒
杨文英常年坚持为芦墟实验小学少儿山歌班授课教山歌,并在镇文体站开办中青年山歌手学习班,每周两次上课教唱芦墟山歌。2014年,她收包志刚、赵玉华、陆笑语、周宇涛为徒。现在包志刚、赵玉华两人已经崭露头角。2019年1月,由包志刚编导、赵玉华等参演的芦墟山歌剧《心系百姓访千家》参加吴江区新春团拜会,获二等奖(吴江区级),11月,包志刚等参加2019“胜浦杯”长三角地区山歌邀请赛获一等奖(苏州市级)。2019年12月,由杨文英与徒弟包志刚、赵玉华等合作演出的《五姑娘·结识私情》获江苏省“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江苏省级)。2020年6月,包志刚参加浙江嘉善2020江南民歌节——长三角田山歌剧展演暨嘉善县第二届全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嘉善、吴江、青浦三地共同打造首部国遗题材田山歌剧《田哥与山妹》,首次以田山歌音乐剧的方式,展示三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带领市民游客共同感悟体验传统田山歌的韵味与魅力。
2019年起,杨文英新收陈燕和张萍两位徒弟,一对一授课,两徒弟也迅速掌握了芦墟山歌的基本技艺,在演出中挑起了大梁。杨文英还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山歌资料,帮助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田野调查工作。2010年起她又开始支持苏州博物馆“苏州市民学山歌”、苏州市十六中、苏州新区狮山街道青少年夏令营、苏州科技大学等单位教唱芦墟山歌。
多年来,杨文英带领徒弟参加了“唱响长三角、礼赞新中国”第六届吴江太湖文化节暨丝绸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寻访“吴江时代工匠”全媒体矩阵展映等一系列活动;踊跃参与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终评活动和第五届“巴城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分别荣获“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和“最佳传承奖”。
与此同时,他们还接待了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日本甲南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一大批中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和师生的采风活动,参加了中日民谣交流演出、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新春音乐会等演出活动,积极向世界宣传推介芦墟山歌。
杨文英挖掘的短山歌《小调皮》《山歌泱泱唱开场》,长篇山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入选2014年出版的《中国·芦墟山歌续集》。她演唱的芦墟山歌节目先后获得了江苏农民体育节三等奖、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丰收奖、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金奖、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铜奖等。她个人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荣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传承奖,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铜奖,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优秀演唱奖。她用自己的深情歌唱,唱响了时代主旋律,活跃了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生活,推进了职工文化阵地建设,为人们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让大家尽享欢乐时光。
你听,他们穿梭于江南水乡,又唱起了嘹亮的山歌:“芦墟(么)山歌(哎)名声(哎)——呜哎哎嗨嗨响,一日(么)不唱(哟),就心不爽(哎),民间(么)艺术(罗)代代(么)传(罗),好比(么)分湖(哎)一浪(么)高一浪(哎——呜哎)……”嘹亮的歌声在家乡的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