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何拯救你的职场拖延症

阅读数:740     本文字数:1045

工作时,你是不是总忍不住刷刷手机?本来想静下心来写写东西的,可脑子里一片空白,先拿出手机,看看今天的娱乐圈有哪些瓜可以吃;这个工作任务有点难,先放一边,拿出手机玩玩小游戏,再一抬头,一个小时过去了……

“拖延症”这个毛病,很古老也很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早在清代,就有诗人以诗句的方式提出了“拖延症”这个话题。国内有一项调查显示,有86%的职场人承认存在拖延的情况,70%的职场人觉得自己经常拖延。

最近,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小游戏火爆全网,不时有人发圈,表示自己被气得“血压升高”,发誓再也不玩了,却又忍不住点开了游戏。这款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而在这莫名“上头”的过程中,时间悄悄地流逝。

为了解释拖延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拖延决策模型,认为拖延行为的核心是关于现在和未来之间不对称的决策。专家们认为,当我们开始某项任务时,我们会评估着手处理完成该项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厌恶程度。可能由于任务难度过高,或者我们内心出于某种原因,非常抗拒这项任务,因此感受到的任务厌恶程度远高于实时结果效用,最终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完成任务。

而对手机的依赖,尤其是手机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更是让人们在拖延时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看一下短视频,时间很短的,不会耽误事;这款游戏玩得很爽,我就玩一局……人们陷入移动网络中的海量信息和短视频中,陷入各种APP中,然后对该做的事情、该有的行动、该付出的努力,会进行不自觉、无意识地拖延。

其实对日常生活来说,拖延未必等于误事。当我们出现拖延行为时,专家认为,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强迫自己必须立刻去完成任务,而是首先要内省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当发现自己存在较多负面情绪时,可以采用向亲友倾诉或有氧运动等方式,有效地去处理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给自己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用目标细分这个方法,把大目标细分到小目标,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抵触,可以慢慢地积累信心,克服消极和畏难心理。专家建议,制订的工作计划一定要有相应的时间节点,在每个时间节点去完成每个阶段的小的工作任务,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可以给一些自我激励。同时,要把事情分清主次,把工作和休息时间安排得当,而不是在该休息的时候去忙工作。尤其需要提醒的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另一件事情,更不要玩手机。

总之,改掉“拖延症”就是帮助自己养成当日事情当日毕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执行力。久而久之,不仅能节约很多时间,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