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窒息88分钟,打工人的辛酸苦辣
本文字数:1807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有可能是加班时电脑突然崩溃,有可能是丰收前突遭冰雹,有可能是明明通过了面试但名额被人顶了。
这样的事情甚至不能想,因为一想血压就上升。
今年的北京电影节展出了一部法国电影,把打工人的那点事情说得入木三分,电影名叫《全职》。
电影的主人公一直在为生计奔波,打工人的焦虑尽数展现,让观众在窒息的紧张之中欲罢不能。
朱莉是个单亲妈妈,独自拉扯两个孩子。每天最心累的两件事,除了照看孩子,就是通勤。
她在巴黎市中心工作,但住得却很偏远。每天上个班就跟打仗一样。天没亮就得起床洗漱做饭,然后把孩子交给邻居奶奶,拜托老奶奶帮忙接送孩子,自己飞奔到车站,搭乘早班的火车,一路倒上几趟公交再转地铁才能来到工作地点。这样倒腾,感同身受的观众恨不得她能驾上筋斗云。
通勤只是痛苦的开始,身为一家高档酒店的领班,朱莉的工作量也比手下的同事大一些,有粗俗的客人在酒店里“发粪涂墙”这种事儿,都得她这个业务骨干来处理。
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她还得再跋山涉水回家陪孩子,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是朱莉的真实写照。
问题来了:朱莉为什么要住得这么远?因为乡下房子便宜啊!如果在巴黎近郊租房,肯定是又贵又小,为了给孩子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品质,她在这偏远郊区贷款买房了。
说白了,还是钱闹的。
那为什么不换近点的工作呢?大概是因为不甘心吧。
朱莉上学时成绩优异,成功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生孩子前在零售行业打拼;你别看她现在兢兢业业当领班,可她心里一直在谋划着杀回老本行,回归白领工作。
幸运的是,朱莉真的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并且进入了面试阶段。
电影看到这里,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描绘生活窘迫,但仍然为了美好生活奋斗的独立女性的作品,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朱莉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两件事情搞得愈发混乱。
第一个意外是前夫没按时打抚养费,直接导致朱莉没能及时还房贷,银行工作人员连续的电话让她心慌意乱,在这个当儿,又出了一件更糟糕的事情。
法国人不仅有最浪漫的性格,更有最爱闹事的传统,这不,巴黎人因为待遇问题,铁路、公交系统大罢工,所有的公共交通都没了。
一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朱莉更忙碌了,每天上班回家费尽周折,想尽了办法也花光了钱,可结果还是很糟糕。
首先是因为回家太晚,严重影响了邻居奶奶的作息,人家帮忙看孩子本来就是情分,你总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人家管,奶奶不免有情绪。其次,酒店主管也生气了,因为罢工的原因你偶尔迟到也就罢了,每天都这样还能说得过去吗?职场就是这样,没有谁和你讲情面,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何况你只是个小小的领班。
焦头烂额的时候,新工作的面试也到了关键时期。
为了最后一轮面试,朱莉把自己捯饬了一回,因为没人肯替她值班,对新工作满怀信心和期待她里外里翘班了。只是面试并不顺利,看上去凶多吉少,更糟糕的是,翘班面试被主管发现了,替她打卡的新同事代她受过被开除。
终于,因为种种原因,朱莉被酒店“优化”,她是有时间陪孩子了,但生活也走入了绝境。
之前为了面试和给孩子过生日买玩具,朱莉已经刷爆了信用卡,现在又失去了收入来源,新工作也没有消息。
屋漏偏逢连夜雨。
她想去附近超市应聘收银员,人家以没工作经验拒收。
所谓的走投无路大概就是没有办法之后,连死都不敢死,因为还有孩子。
《全职》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让你看到原本体面的普通人如何被一步步逼到绝境,让你体验成年人的崩溃,感受命运那不可抗拒的重压。
导演最终给了一个让观众心理上容易接受的结尾:首先是前夫联系上了,他并没有跑路,承诺会把抚养费补上;其次是应聘的工作单位最后时刻打来了电话,告知她市场调查专员的工作应聘成功。
这部电影给人特别真实的感觉,一度你会以为是纪录片,导演用纯熟的手法成功营造出让人紧张窒息的感觉。
电影并没有直接输出观点,给故事留了白,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判断,像朱莉这样高素质女性,仍然在婚姻、家庭、事业的处理上举步维艰,足以让观众充分了解,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难处。
朱莉的遭遇,不能完全以女性视角来看,她其实更像是崩溃边缘的打工人代表,映射着社会生活的残酷——有几个人能不向现实低头?
法国女性没有996,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活得紧巴巴,不敢有丝毫懈怠。甚至休息都不敢,连病都病不起。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朱莉蹭车上班,而司机是去参加罢工集会的,顺便问朱莉要不要同去。朱莉当然不会去,因为她不工作就养不了孩子,罢工是劳动者表达权利和诉求的方式,但是还有很多人连罢工都罢不起!
宋渝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