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商店陈设的技巧
本文字数:1921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靠前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法]安东尼·加卢佐/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版)
19世纪末,许多市民跟随着广告的指引蜂拥而至,在百货商店这个“消费圣地”流连忘返。即使是那些不看广告也不想购物的人群,也没能逃脱商业王国的吸引。人们即使只是散散步,也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商店的橱窗,而橱窗里的陈设如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就这样,“上钩”的人们跨过了商店的门槛,进入了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商品乐园。当时,一家百货商店老板曾这样比喻:“陈设布局要让进入商店的顾客有麦加朝圣的感觉。”在商店的陈列中,商品自然是占最高比例的部分。爱弥尔·左拉在他的小说《妇女乐园》中这样介绍“革新派的陈列家”慕雷的杰作:“他喜欢把东西弄得零乱,仿佛是偶然从拥挤不下的架子上掉下来的,他要它们闪耀出最炽烈的色彩,互相辉映。叫顾客出了店门,眼睛必须酸痛。”
于是,在百货商店里,人们可以同时看到最常见的日用品和最稀奇的外来货物。无论是衣服、肥皂,还是华丽的织物、咖啡、热带花卉甚至鸟儿,都可能陈列在一起。商店的建筑风格华丽至极,到处是立柱、雕像、烛台、圆顶、大理石、阳台和贵重的木家具,再配备上高端的天鹅绒装饰的电梯、通风和照明设备,带给人一种豪华的感觉,使顾客目眩神迷,尽管这种奢华可能是虚假的。在物以稀为贵的环境下,百货商店却用如此繁多的商品来彰显富足。陈设看似杂乱,但也有其秩序。那些不按规律摆放的商品是故意那样陈设的,为的是吸引眼球、吊起人们的胃口。“天差地别的商品放在一起,却达到了相辅相成的功效,让顾客买了一件的同时又看上了另一件。”
除此之外,百货商店里的商品陈列位置还常常改变,可能一件东西今天在这个货架上、明天又在那个货架上。一些百货商店会把最受欢迎的产品放在比较难找的地方,以吸引顾客探索。每过一段时间,货架就会重新布置一遍,造成一种刻意为之的混乱,让顾客多花费一些时间来搜寻商品,这样他们一不小心就会有新的发现。顾客逛的时间多了,也就有可能买得更多。人们久久地沉浸在这场“寻宝”活动里,就像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笔下所写的那样,人们心中激起了“美妙的垂涎”,无穷无尽地购物,即使买下了想要的东西,也只是暂时平息了欲望之火,很快另一件宝贝又会出现在眼前。回家以后人们还是无法抑制再次回到商店的欲望。
在这种环境下,商品成为人们幻想、赞叹和渴望的对象,那些看起来很抢手的东西,给人一种明天就会售空或下架的感觉,人们迅速沉迷于此,欲罢不能,不惜斥巨款,以满足无法控制的购买欲。而矛盾的是,商品既带给人稀缺感,又带给人富足感。商品总在推陈出新,似乎取之不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新商品,店家只是通过不断打乱货架陈设,表现出常有更新的样子,以这种富有动态的表象,使消费的节奏更快一些。百货商店实际上解除了消费者和商品之间商人的实际上的中介角色。在这里,商品再无须中间人,它们自己就能把自己卖出去。
此外,建筑和装修技术也有助于加强消费者与商品的联结。对百货商店来说,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最重要的是空间要大,要营造更舒适的购物环境。铁、钢、混凝土方便了大型建筑物的建造,大面积的玻璃板设计让建筑物外观更显华丽气派。同时,玻璃材料对商品陈设来说也尤为有用,它可以让人们看到栩栩如生的商品,又可将商品保护在受控范围内。商家还会在店里设置巨大的镜子,给人以商品繁多、空间极大的感觉。
百货商店这一座虚幻而繁华的宫殿,为了让顾客沉浸在对奇迹的惊叹中,把商品背后的烦琐生产过程掩盖了起来。在这出华丽戏剧的背后,有许多顾客从未见过的“隐形员工”,比如会计和仓库员工,他们会在消费者看不到的楼层里办公。这种设置也是为了满足拜物心理,把商品和其产地、生产者、工艺技术、所需劳动时间分离开,让商品成为一种神奇而独立存在的宝贝。
于是,在百货商店这个拜物主义极盛的地方,商品和劳动被割离开来,造成了消费者的幻觉。豪华的大理石、地毯、家具都是背后的布景,衬托着商品的精美,让顾客沉浸在贵族般的氛围中。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并没有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商品也被赋予了极大的符号价值,仿佛购买它们就是获得了奢华,逃离了平庸。百货商店用感性的方式赋予了商品神秘感和力量,如果没有这种氛围的营造,这一切就不复存在。商品就这样被乔装成奢华的代言物,拨动了顾客的心弦,也拔高了其交换价值。
(选自《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