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铸国家重器,谱核电华章

——纪实文学《华龙之路》读后

    本文字数:1814

范继平

《华龙之路》是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一部纪实文学,全书近27万字,由一百多篇短文组成。就在我沉下心来阅读此作期间,2022年3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条消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这是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同时,也是中核集团立足“三新一高”,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助力实现全球“双碳”目标和打造核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又一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喜迎党的二十大送上了一份厚礼。这条重量级新闻,报道的就是《华龙之路》一书所记载的“华龙一号”的建设历程,这更增添了我的阅读兴趣,驱使我逐字逐句地认真拜读这本有着厚重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佳作。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核电以来,一直靠国外技术引进,自主知识产权缺失成为国家核电工程最大的痛。“华龙一号”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示范工程,是中国从事核电科研、设计、工程与运行人员三十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中国核电品牌。它是我国从核电大国走向核电强国的重要转折点,是推动国家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之重器”,也是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两张名片之一。

读完《华龙之路》这部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作品,禁不住老眼湿润,百感交集。是啊,这是一幅多么波澜壮阔的建设画卷。“华龙一号”5号机组从2015年5月7日开工建设,到2020年11月27日并网发电,再到2022年2月19日6号机组满负荷投入商业运行,回望这3000多个日夜里,近万名核电人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在探索自主三代核电发展的征程上自力更生、接续奋斗、勠力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踏出了一条国产化核电发展的成功之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型号标准体系,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

透过《华龙之路》力透纸背的文字,我看到了核电人的不懈追求:

最高安全标准的追求。“华龙一号”近千人的研发团队,还有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厂家、国外14家组织、机构和大学参与,在计算分析软件,反应堆堆芯设计、燃料技术、能动和非能动安全技术等方面,全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满足了我国最新核安全法规标准的要求,在安全、经济和性能指标上也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三代核电用户需求。

最新设备制造的追求。“华龙一号”的设备共计有6万多个台套,生产、设备、组装涉及上海、四川等28个省市,53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了项目的研制和建设。“华龙一号”的装备国产化率可以达到85%以上,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代表着我国制造业的先进水平,保证了“华龙一号”的安全性、先进性、成熟性与经济性。

最优建设质量的追求。通过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工程建设体系,在项目总体目标、组织体系、人员配置、协调机制、计划管理、风险识别和防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保证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为后续“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依据。

《华龙之路》的作者陈国才,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现场总指挥。在这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所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的最终解决,所有核电人的艰辛付出,没有人比他更明白、更清楚。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2019年4月28日凌晨三点,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主控室宣布核岛冷态试验成功完成。击掌庆祝之时,有一位员工不无感慨地说“咱们太难了,做到了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都可以写出一本厚厚的书了。”

同事无意之语触动了陈国才,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的历程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的眼前,信手可拈的100多个真实小故事涌入脑际。于是,那些魂牵梦萦的往事,见微知著的道理,发人深省的教训,跃然纸上。“挖完等一等”“首长突然来访”“看不见的手”“隐形的眼”“弯路和危机”“危险事件”等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叙述了“华龙一号”充满荆棘和激情的岁月。故事虽小,但蕴意深远,读起来引人入胜,一个“理工男”能写出如此徜徉恣肆的纪实作品出乎人们的意料,但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只有亲历者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作为一名参与者、见证者,我只想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最质朴的语言,为所有建设者们铸造“国之重器”的峥嵘岁月写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