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赠书

    本文字数:751

周云龙

文化人的一大尴尬是,在旧书市场上意外发现自己的大著。更尴尬的是,书的扉页上有自己清清楚楚的亲笔签名,还有:xx兄雅正!

据说,有人将旧书买回来,二次签名:再赠xx兄雅正!

赠者与受赠者,最后尴尬的是谁呢?没有看到后续。

朋友前段时间从媒体辞职,开办文化传播公司。办公室装修一新,我们应约去参观。转了一圈,自作多情地提议:你一排书柜蛮气派的,缺些高大上的书,我那边有!

朋友当然连连感激。我也只是顺水人情。出版社供职的老总,常常让样书室寄些新书过来。杂事缠身,读书的胃口早已大不如前。那些装帧精美的新书,往往被我塞到桌子里,搁在窗台边,有时则随手转送一些正在读书的孩子。偶尔也拆开塑封,看它几页。说实话,大千世界,精彩纷呈,“无字书”都已来不及消化吸收,哪有空闲、兴趣披阅那些需要调动想象力的文字。

月积年累,手头的样书有了上百本。在我动手准备赠出它们的时候,才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准确地说是,书籍的重量。不得不向隔壁办公室年轻同事求助,搬运、打包、封装。同事眼神里全是疑惑:现在哪位大神还看这么多书?我一本正经地给他释疑解惑:朋友办公室的书柜空着,这些书闲着也是闲着,给他去装点装点门面,哈哈。另一个同事抢过话茬:何——必呢?某宝上书模多得是,又轻便,又便宜,又高大上!

突然之间,被他拉长的“何必”点醒。我,我正在做的,确实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那位答应接受赠书的朋友,可能只是不想打击我的热情,没有拒绝这些厚重的实体书。事实上,他每天四处奔波,应对杂务,哪有空闲翻书。书柜和书,往往沦为一个装饰。当下的一大现状是,书不是都用来自己看的,而是给别人看的——让别人看上去感觉你是看书、爱书、有书的。

想到那个可能不止一次出现过的“再赠xx兄雅正”的场景,终于不再觉得有什么好笑的了。——其实是,不知道到底哪个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