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们也拍出了这样的片子
《众神之地》豆瓣评分高达9.3
本文字数:2902
提起自然纪录片,不少朋友第一时间想起的都是BBC,《绿色星球》《蓝色星球》《地球动脉》……展现地球之美、聚焦万物生灵,部部封神。
最近一部国产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我国本土的山河湖海与珍奇动物,同样备受好评,由曾拍出豆瓣评分高达9.3、9.4的《极地》《第三极》的团队制作,摄影,文案,剪辑,音乐,故事线都是一流。
绵延的雪原,碧蓝的山海,以及天地间遨游跃然的生灵,踏足四种“神兽”的栖息之所,也就如同置身于——《众神之地》。
四集纪录片,分别以“森林之王”东北虎、“海上精灵”白海豚、“雨林霸主”亚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作为主角。探寻他们的生活习性与环境,同时探讨他们与周边人类的共存关系,兼具自然与人文关怀,同时不失趣味性。
西藏高原。
夏天,一年一度的卖牛季开始了,卖牛是牧民智达一年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智达将牛群赶到山下,套牛、装车,即将完成卖牛的最后一步,可就在这时,智达察觉到了一丝异样,远处,一双眼睛正默默注视着他——昆仑现身了。
昆仑是一头野牦牛,相比家养牦牛,它的体型要庞大得多,毛发更浓密,肌肉更健硕,
它此次前来,意在物色交配对象。
驻足观望,伺机而动,冲进牛群,然后……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下山抢亲了。
夏天的气温和光照,加速了野牦牛荷尔蒙的分泌,求偶的欲望驱使着昆仑走向人类的领地。
“抢亲”只是开始,接下来它会把牛群带到更远的山上,享受着对牛群的支配权,留下自己的血脉。
野牦牛的入侵,使智达束手无策,头疼不已,他只能暂时默认昆仑成为牛群的新主人。
在冬天来临,昆仑离开之前,他都不能再去挤牛奶,无法制作每餐必备的酥油。
不只是智达,几乎所有牧民都会在夏天遇到野牦牛,有时野牦牛会偷偷混进家养牛群,袭击人类;有时他们的血脉会使家养牦牛野性难驯……这为畜牧带来了极大困扰。
无独有偶,受人喜爱的白海豚也是让当地渔民十分头痛的存在。
中华白海豚,因最早被发现于我国东南近海而得名,幼体呈灰色,成年后通体雪白,到了老年时期,皮下血管持续充血,让它们看起来像是粉色的精灵,由于数量日渐稀少,中华白海豚又有“海上大熊猫”之称。
每年8月,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季风盛行为渔民带来一年中最大的渔获量;过去渔民都知道,哪里有白海豚,哪里就有鱼群。
现在反过来,白海豚也懂得,有船撒网的地方,就会有鱼吃。
十几艘船围着中心点,当第一个渔民洒下渔网时,潜伏在周围的白海豚便开始伺机而动。一开始,它们只是吃一些渔船边的漏网之鱼,后来,它们的胆子逐渐大起来,直接咬破渔网,大快朵颐。
香港大澳的渔民老虎哥对白海豚深恶痛绝,因为它们让每天的鱼获肉眼可见的减少,常常是网撒下去,满心期待地静待收获,结果再捞上来,只剩半张破网——不仅一个上午白忙活,还搭上了吃饭的家伙。老虎哥不客气地管白海豚叫偷鱼贼,甚至诅咒它们绝种。
白海豚的活动,似乎严重影响了当地渔民的生计。
但紧接着,纪录片调换视角——或许,人类才是这片领域最大的入侵者。
不同于BBC的自然纪录片,常以旁观者或以动植物视角来展现万物生灵,《众神之地》不止于展露自然界的美好与残酷,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片中的四种生灵曾被人类视为文明的图腾,被赋予了神性。
比如在藏族传说中有这样的说法,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野牦牛。
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而白海豚被认为是妈祖的化身,传说有它守护的海湾会非常安全。
亚洲象被傣族人视为吉祥与力量的化身。东北虎则在3000多年前就被人类刻在岩石上,被认为具有往来天地,沟通万物的能力,并被奉为山神。
千万年间,它们受到人类的膜拜;而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生灵身上的“神性”也被一点点抹去,只留下艰难求生的挣扎狼狈。
比如白海豚,它们生活的地方,往往是往来船只繁忙的区域,港口建设、水产养殖等等人类活动,都有可能让它们的捕食变得艰难。尤其是海上抽沙,会破坏海床,导致一整条食物链的断裂和消失。有时为了吃一口鱼,白海豚不得不潜入人类饲养生蚝的区域,在迷宫般的蚝排之中觅食,一不小心就被搁浅在陆地。
有时人们在海边捡到白海豚的尸体,上面可以明显看到被螺旋桨划伤或是尾部被渔网勒住的痕迹。
一次,人们发现一条死去的白海豚,整条尾部断裂,切口很整齐,大概率是被螺旋桨割断的。打开它的腹腔,所有人都沉默了,里面安详地蜷缩着一只小白海豚,它闭着眼,保持着在妈妈肚子里的状态,还有三四个月它就该出生了……
除了唤起观众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众神之地》的可贵之处,也在于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将大自然在人类影响下哭泣的一面赤裸地暴露出来。
即便如此,大自然仍慷慨地接纳着、包容着、馈赠着人类——当大多数牧民为下山抢亲的野牦牛头疼不已时,昆仑山的另一侧,牧民江才与野牦牛断角的缘分徐徐展开。
断角,是一头常年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独自流浪的野牦牛,两岁时与江才相遇,如今它已经17岁了。
每年夏天,断角都会如约来到江才的牧场,它能够一眼认出江才,卸下防备,熟练地翻过栅栏,大摇大摆地进入牛群,然后反客为主。
江才也不会赶它走,因为断角是他卖牛的活招牌——家牦牛卖7000千元,野牦牛与家母牦牛交配后,混血一代则能卖到2至3万。因为家养牦牛已经严重退化,个子矮小,体质弱,有时甚至无法撑过高原上的一个冬天。
性格温和的断角,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留下的野性基因能阻止家养牦牛的衰退,让它们长得更加健硕。
江才每年将牛群的支配权出让给断角,换来更多的混血牦牛。各地牧民也都来引进江才家的牛,来改善自己家养牦牛群的体质。
就这样,江才罕见地成为了能与野牦牛做交易的牧人。
另一边,香港大澳的老虎哥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忌讳的偷鱼贼有一天成了大澳的明星。人们突然间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看一眼白海豚,他更没想到,自己就这么有了一个新职业,带客观豚。斗智斗勇你来我往的半生经验,让他对于找白海豚这件事相当在行。
乘船出海一趟,游客饱了眼福,老虎哥也赚到了钱,大家都心满意足。
而当人类接受着自然界的馈赠,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尽微薄之力,将这份温暖再传递回去,当一头老年海豚搁浅,村民们半个身子泡在泥里,徒手挖出一条水道,把它送回海湾。
当小野牦牛被家族队伍抛下,保护站的巡护员将它收养,在极寒的生命禁区里,这个荒原孤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健康长到六个月大,它成了巡护员的小跟班,和他们一起晨跑,甚至打雪仗。早晨守在门前,等待它的早餐牛奶,像宠物一般乖巧;外出散步时,欢脱地领路,再停下回头等“主人”跟上。
1998年曾被判定绝迹于长白山脉的东北虎,在科学家与山民们翘首以盼了12年后,再度探头探脑地出现在红外线相机镜头前……
除了作为主角的四种“神兽”,片中也时不时穿插着其他小动物的镜头:
站在礁石上脚底打滑、滑稽可爱的岩鹭;忘记自己将松果藏在哪个地洞,因而不小心栽出松林的花栗鼠;
初春从水下现身,完成繁育后即刻隐居森林的远古生物东北小鲵……
万物生灵,都有最精妙的设计,在茫茫宇宙中,人类文明强大却也渺小。
当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主宰地球的同时,大自然早已开始寻找、摸索与我们和谐共处之道,用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并馈赠着我们。
在治愈人心的同时,《众神之地》也在用温柔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在探索未知的路上,别忘了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保持对同类的自省。
贝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