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书随处净土

    本文字数:2014

蔺丽燕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其作品《小窗幽记》中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意思是说,关起房门,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尘世的污染,如住在深山之中;饱读诗书,使自己的心灵纯洁,世间处处都是净土。红尘扰攘,人世无常。能够涤荡生命与灵魂的,莫过于读书。

关于“读书”,古今中外贤者圣人的观点、评价、经历、逸闻趣事,可以说是灿若星河、多如牛毛。于一介布衣,凡夫俗子如你我而言,读书有何意义?读书的意义,说得简单明了一些,大概就是为生命除垢,为人生增色,让21克的灵魂更配得上“有价值”“有分量”的评价。

“读书随处净土”,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有书的地方,可以读书的地方,书籍曾光顾和垂青的地方,都称得上是“净土”。净者,干净、纯净、素净、简净。在这样的环境中濡养得久了,胸中无半点尘滓,目光清澈,精神明亮。净,还可以延伸出“静”。捧起一卷书的时候,一切喧嚣都按下了暂停键,无数来自生活的嘈杂,瞬间都被屏蔽在外。书,不是避火罩,却让读书的那个人,那颗心,在刹那之间获得了永恒的安宁与清静。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阅读,就是让人在匆忙慌乱之中知止的最好方式。在经典面前止步,等于在传世的画作面前止步,在流芳百世的各种艺术品面前止步,在一切美好的,充满蓬勃生命力和无限智慧的事物面前止步。静下来读书的姿态,是世间最美的姿态。拥挤的地铁上,一本书就是整个世界。人潮涌动的街角,一本书就是一轴画卷。寂寞的夜晚,一本书就是最好的陪伴。落魄的境遇里,一本书就是最好的安慰……

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严歌苓也说“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籍的作用,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读书随处净土”,在这片净土上,不生长污秽,不生长丑陋虚伪与邪恶。在这片净土上,人能够勇敢地直面坦荡的人生,能够无畏地正视淋漓的鲜血,能够扛得住一次次暴风骤雨的击打和洗礼,能够在雨过天晴时从容地吟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书随处净土”,关键在于心之定力。年轻时的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城门口“闹市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在静中生闹,易如反掌。于闹中取静,实属不易。要想眼前之书变成一方“净土”,读书之人的心首先要“净”,即纤尘不染,毫无杂念。其次要“静”,万籁俱寂,唯有思绪如波涛澎湃,热浪翻滚。最后要“进”,即阅读一字有一字的收获,阅读一行有一行的思考,阅读一页有一页的感悟,阅读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唯有如此,“净土”才是文人笔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绝佳圣地,人间至境。

智能时代,电子阅读取代了纸质阅读。前者悄无声息地就影响和改变了众人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肤浅的浏览,标题党的刻意为之,让阅读这件很高雅,很安静,很纯净的行为,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状况。读书随处净土,净暂且不说,单是“静”早就支离破碎。阅读时的目光不专注,心思不集中,思考不深入,这样的阅读,意义何在?价值几何?

“读书随处净土”,人徜徉其中,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画。然而,很多人因为手机的出现,似乎已经忘记了去欣赏这幅画。他们虽然时时低着头,但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手机!花花世界,光怪陆离,不计其数的人事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什么都想打探,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了解,到头来,耗费了时间,折损了精力,收获的只有茫然。与其这样,不如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读几本书,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最好再加以实践。让阅读与生活链接,让书籍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书籍,岂不是更好?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让一个人看起来更干净,更儒雅,更文质彬彬如君子。一位化妆师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书,就是给我们的精神和生命化妆。读书时,天是蓝的,地是阔的,心是纯的。听流水淙淙,看云霞卷卷,摆脱了尘世的羁绊,解脱了精神的重荷,纯净了一个人的内心,蔚蓝了一个人的岁月,生命便会因此而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人的阅历会随之不断增长,身上会散发一种深沉的智慧之光。品读一本好书,如跟智者交谈,获益良多;又像走进一座宏伟的宫殿,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殿阁巍峨。唯有经过足够的书卷浸润,我们的心才因充实而丰富,头脑因睿智而通达。置身于阅读之中,人才能尽情享受书味的滋润,得到思维的训练、意志的磨砺和人生境界的升华,生命因此变得六根清净,无欲无求。

如此看来,书不仅是净土,更是灵丹妙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林语堂说“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学问思想胚胎滋长出来。”读书的过程,是让思想萌芽、茁壮的过程。书籍,永远是最肥沃的土壤,而读书,则应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