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坚韧之志,豁达之心

——读《忽有山河大地》

    本文字数:1483

曾思静

“一根线条即是宇宙,一片留白即是虚空。”胡烟的《忽有山河大地》为读者揭开中国文人画的面纱,深入解读中国文人的独特艺术审美,带领读者走入画作的深远意境。阅读这本书,我彻底被中国文人画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吸引,仿佛跨越了千年时光,感受古人的喜怒悲欢,倾听文人墨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一幅画,凝聚着文人的人格气质和人生智慧,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不朽的民族精神。作者胡烟在书中写道:“与水墨相克相生的,是文人的心。虚伪的人,始终不得其医治。而一个真诚的人,面对一张洁白的宣纸,像是站在雪后的大地,谎言无处藏身。甚至失语。一股脑儿的泪,热烈的或者凝涩的情绪,涌向笔端。每一缕墨色,都是心跳。”读至此处,感动不已,文人至真至诚之心融入水墨,穿越时空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高风亮节的形象跃然纸上,画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千百年后依然令人动容。

书中《东坡三君子记》一文鉴赏了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苏轼是我最崇敬的文人,他的诗词曾让我热泪盈眶,他的画作也极具中国文人气质。苏轼十分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枯木怪石图》这副画作亦是如此。一株枯槁盘虬的树干,一块突兀静立的怪石,枯木的枝丫扭曲盘结,冲向天空,依木而生的几株劲草迎风抖动,怪石后的星点矮竹长势旺盛,整幅画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在中国哲学中,“稚拙才是巧妙,巧妙成就稚拙,平淡才是真实,繁华未必可信任”。《枯木怪石图》平淡朴素的画面亦是苏轼人生的写照,彰显其挣扎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残与枯的外表下蕴藏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苏轼的一生历经沉浮,不断遭遇贬谪,怀才不遇,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豁达的人生态度,实在令人钦佩。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此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多,凄凉之地壮志难酬,但他却能泰然处之,潇洒徐行。当人生中的风雨袭来,无法回避时,与其担忧恐惧,不如坦然面对,迎着风雨向前,以坚韧豁达之心应对生活的动荡,也许一抬头——“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每当陷入迷茫,徘徊不定时,我就会想起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如逆旅,那些失意痛苦的事与苏轼所经历过的大起大落相比,也不过是寻常。苏轼一生宠辱不惊,坚守本心,行事磊落坦荡,这时因为他看中自己的人格、名节,而我们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更应该注重道德的自我完善,功成名就的确不易,但问心无愧才最为难得。有时候,富贵如大梦一场,而坚韧不屈之心青史留名。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我深以为然。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文人景仰的范式,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人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正如《忽有山河大地》中所写:“不轻易接受改造,大约是中国文人的群体特色。纵观古今,有宁死不屈者,有隐而不仕者,有放浪江湖者,大约都是因为有把硬骨头。硬久了,风化成顽石。”在我看来,不止是文人,中华儿女都有这种骨气,无论是灾难频发,还是外敌入侵,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中华民族总有一种倔强的生命力。

一幅画,一首词,一本书,如同溪流汇入大海,千年的文化汇聚凝结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坚韧豁达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一次次狂风骤雨的摧残下,我们依然如《枯木怪石图》所绘,坚韧挺立,挣扎向前。

于个人而言,路遇风雨乃人生常态,拥有中国文人般坚韧豁达之心,才是我们抵挡风雨的坚硬护盾。于社会而言,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这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为中华民族描绘更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