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告别国防绿 劲绘博爱红

——南京市红十字会军转干部郑海龙的故事

    本文字数:1803

南京市红十字会军转干部郑海龙,18岁入伍,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师职领导干部,201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继续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在很短时间适应身份、工作、职务的转变,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时常获得群众的称赞。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说:“军转干部不能也不该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主动选择爱心岗

2016年军队管理体制改革,许多人要转业到地方。郑海龙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更好地拥护和支持军队改革,转业到地方。2017年年底,省市两级部门提供了50多个岗位供40多名师职转业干部选择。郑海龙积分排在前面,可以优先选择。他没有选择一些部委办局或效益好的国企领导岗位,而是选择了南京市红十字会。当天到选岗现场的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张敏,问他为什么选择红十字会?他说:到红十字会来就是想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这也是自己一生的心愿。

到市红十字会以后,郑海龙每天都受到感动:许多市民志愿捐献遗体器官,甘愿担当促进医学发展的无语良师;众多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为陌生人送去生命的火种……这一切让他对红十字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更增强了为红十字事业贡献全部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躬身力行践使命

红十字事业的发展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怎样在群众中扩大红十字影响力?郑海龙敏锐察觉到抖音等自媒体传播广泛的鲜明特征,抖音有六七亿用户,只要占领这个平台,红十字这块招牌就会家喻户晓、越擦越亮。

有了这一想法后,他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一没经费、二没技术的前提下,以个人名义注册了抖音账号,每天利用休息时间收集工作动态和感人事迹,制作成“短视频+文案”后上传平台,时常一干就到晚上八九点,有时甚至加班到深夜。起初收效并不理想,但他并不气馁,硬是凭着干事创业的“那么一股劲”,在困境中找到了新机。他主动到知名官方账号取经,不断改进运维方式;他把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与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结合起来,开设线上直播讲堂,引发广泛共鸣;他培养组建专业运维团队,结合红十字大型活动跟进现场直播,在网上网下引发热烈反响。

短短8个月时间,郑海龙和他的团队制作推出短视频530个,浏览人数达475万、点赞互动数达42万;现场直播90余场,观看人数80多万,平台粉丝超39万人,流量纪录不断刷新。现在,郑海龙的“积善”账号已成为互联网上传播红十字声音、宣传红十字故事的“名片”。

有人问他:没有任何报酬,还牺牲休息时间,你图啥?他淡淡一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十字会干的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值!

铸魂育人守初心

郑海龙转业之初,党组决定由他分管组织宣传部。那会儿,他还是红十字战线的新手,但作为党旗下成长的老兵,他深知红十字会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他把抓好党建当作履新开局的“大考”,在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他和党总支先对单位人员的思想状况做了摸底排查,提出“分工包干、包时段组织”的学习方法,组织大家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广泛交心谈心,开展集体参观研学、重温入党誓词、请先进典型讲课、组织应知应会测试等系列活动,在市委主题教育评价问效中得到充分肯定,群众满意度测评达100%。

郑海龙在工作中发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流动性小、年龄偏大、守摊子的思想比较普遍。他就把在部队养成的“工作要有声有色、生活要有滋有味”理念,通过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家。工作中,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需要承担责任时绝不推诿。遇到矛盾,他总是第一时间找当事人谈心交流,分析原因,及时化解。他分管的部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21年度“机关作风建设标兵处室”,一人被选树为2021年度“南京市三八红旗手”并荣立三等功。

履职尽责显担当

2021年,党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郑海龙分管捐献服务工作。这对毫无医学背景的他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他边学习边调研,提出捐献服务工作不能像以往那样“撒胡椒面”,而是要把重点转向无偿献血者及在宁高校大学生。

为此,他策划组织了在采血现场大力动员、在高校开展系列宣传等一系列工作。两年多来,南京市红十字会共发动7000多人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功实现捐献41人,创全省入库人数和捐献人数两项历史最高纪录。

“南京市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之友协会”曾光荣当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近几年,由于人员调整不及时,协会发展陷入瓶颈。郑海龙及时调整充实人员,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两年中发动3万多市民加入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共实现遗体捐献500多人、人体器官捐献56人,登记人数及捐献人数均位列全省第一。

本报通讯员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