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对荣誉清零 才能不断前行
本文字数:1361
《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蒋菡/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选取10位在我国高铁、港口、传统手工业等领域的杰出工匠,通过对话形式,讲述他们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国家发展需求当中。他们当中有年近九旬的“院士班组长”,也有“80后”桥吊司机……在他们的故事中,能看到我国发展壮大的缩影,也能感受到在时代变迁中,普通劳动者应以怎样的姿态去奋斗。
受访者:包起帆
采访者:蒋菡
采访时间:2021年6月9日
蒋:一提起您,很多人会想起“抓斗大王”的称号,也有人评价您是“创新先锋”,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我就是一个有出息的工人”。这算是您的“自我定位”吗?
包:是啊。我一直说,我是改革开放年代里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一个缩影。我先后历经了工人、技革员、车间副主任、工艺科长、技术副经理、经理、副局长、副总裁、政府参事等众多岗位,不管后来具体岗位怎么变化,我的底色没有改变。我的做派、我的很多想法、我大大咧咧的样子,都还是工人的样子。人家说我不像个干部,我说确实是不像。我一直认为,我自己跟看门的、做饭的、扫地的,没有任何区别。我是从工人成长起来的一个劳模、一个典型,但最本质的,我还是一个工人。
蒋:您17岁在码头当装卸工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工人?
包:比较认真,比较努力。我总是尽力把工作做到更好,但我不是做得最好的。包括后来做很多事情,如果用平实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就会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点工作,不能因为自己被评为“上海工匠”或是全国劳模,就认为自己特别能干。
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比我聪明、能干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遇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上海港发展的好时机,所以才能够走到今天。
蒋: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无论起点在哪儿,首先自己要认真,要努力。
包:只有热爱目前的岗位,才可能有更好的岗位来找你。有些年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会成功的。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了,同事、领导才会逐步认识你、发现你,你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就是这么一步一个台阶成长起来的。
我一直讲,我特别感谢工会,因为是工会首先发现了我。在我的各个成长阶段,包括在我很困难的时候,工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1981年,在我还是一个工人的时候,上海市总工会推举我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那年我30岁,是个机修工。
蒋:认真和努力会被看到、被认可。就这么一步一个台阶地,您攀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峰。
包: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当然我有了荣誉,有了收获,但也有辛酸。那些当初和我一起干活儿的同事,他们也有他们的收获和辛酸。人跟人不能比。
蒋:您的辛酸是什么?
包:我走过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创新一开始不被人理解,冷言冷语在所难免,所以有一句话是“你的荣耀有多大,你的酸苦就有多少”。把不顺当的事情、辛酸的事情埋在自己心里,去多想想自己还能够为国家、为企业做些什么,这要比你还沉浸在过去无法解脱有价值得多。有本事你可以再搞创新,用新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而不要在老的地方继续纠缠着。
蒋:对于荣誉您也是这样的态度?包:是的,只有在自己内心对取得的荣誉清零,才能不断前行。我现在70岁了,还在华东师范大学跟年轻人一起创新,去年又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吃过这个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真的苦,所以以后工作中再遇到苦,跟装卸工比起来都不算苦。
(选自《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