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徜徉在古南街上的心灵传奇

——读韩丽晴的《寻意古南街》

    本文字数:2450

张永祎

与韩丽晴相识文字早于见人,有朋友曾推荐她的散文集《意思》,说这本书可以看看,写得不错,有点意思,拿来看后,便爱不释手,确实非常有意思,字里行间有一种无法抵御的魅力,那种清冽如泉的美感,特别具有引人神远的治愈功能。该书后来荣获了江苏省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这次看到她的新著《寻意古南衔》(江苏人民出版社),好像上次累积的阅读惯性未退,隐隐的期盼还在,读后果然情调如故,酣畅淋漓之感周游身心。所不同的是,《意思》所写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泛,这次则把镜头完全聚焦到宜兴丁蜀镇的一条古南街。

古南街依山傍水,带着遥远的历史回响穿城而过,这里是宜兴陶瓷制作的发祥之地,也是紫砂文化的金粉之家。沿街的二层砖木结构紫砂陶器店成为这里独特的风景线,一户挨着一户,一家排着一家,朝夕相处,各尽所业,彼此都过着与世无争、不被打扰的日子。正如作者所说“江南人是活在意境里的,也是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里”。古南街上,日常烟火袅袅,世俗人情处处,几多热闹,几多繁华,几多深情,几多执着,就是因为这里连绵不断诞生着一件件的紫砂作品,如同层层叠叠的花瓣一样,浸润着江南山水的柔情蜜意,在这人世间里静悄悄地盛开着,又大张旗鼓地拓展开来。

走在古南街上,首先映入作者眼帘的就是紫砂壶文化的多重享受。各具胜意的作品,摄人魂魄,醉人肺腑。它们是水与土的合奏曲,也是水与沙的交响乐,更是水与壶的共鸣器。作者告诉我们,紫砂壶价值最关键的因素是创作者能否赋予紫砂以艺术的生命。“造物的最高境界是所造之物活起来、动起来。有生机、有活力,是万物生趣的最高审美,称得上是最高妙作品。”通过多维框架下的精益求精,许多匠人方能建立起自己紫砂生命的不同序列。作者从选土到淘石,从打土到塑型,从烧窑到出品,对每个环节都写得非常具体、如数家珍。作者不失时机地揭开了置顶作品的美丽“盖头”,向我们隆重地推送了1956年顾景舟与高庄合作的一件紫砂的传世之作“提壁茶具”,该作品一套共九件,被称作当代紫砂茶壶中融合了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五美”境界的一绝。彼此的合作不仅是前后工序的呼应关系,更是来自于彼此心灵的真诚度和契合度,像这样触动灵魂的紫砂作品,只要看过一次就等于走过了一生。

壶中有山水、壶中有日月、壶中有乾坤,这绝对来自于创作者的心灵手巧。“毕竟,十指连心,指上的技艺连接着内心的动荡、人世间的欲望”,所以许多紫砂壶的背后站着的都是能工巧匠。“指上的艺术,源头在于心”,心在何方,诗就在何方,诗在何方,人就在何方。作者在书中除了介绍唐凤芝、顾景舟、徐秀棠、何道洪等大师外,重点描写了两类人物:一类是日益如火纯情的老手。诸如茶馆老板娘谢萍、景象制作黄丽萍、寻土方家赵万中、烧窑高手蒯良荣,还有现代感十足的周瑜敏、注重提升格局的蔡翔、与时俱进的芳娣、手艺超群的何燕萍、不辞劳苦的李美玲,勇往直前的卓芸、心思缜密的方兵等等。另一类是不断蒸蒸日上的新秀。主要是新一辈的年轻人,诸如耿浩、黄小月、郭阳、赵艳等,他们在继承了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新路。不管是老手还是新秀,都是芸芸众生的一帮普通劳动者,“他们是小镇上的一群手艺人”,他们都在为梦想前行、为使命担当、为专业赋能。“我书写的并不是受到关注的金字塔顶部的皇冠或者皇冠上的明珠,而是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数,他们坚守、勇毅、朴实,默默无闻。”不为名,不为利,在泥里写诗,在土里绣花,以兢兢业业的态度,靠踏踏实实的工作,活出了自己应有的光彩、过人的神采和出色的精彩,“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光线中,有着人类劳动时质朴的美”。

韩丽晴是一位充满灵性的作家,她常常会在按部就班的有声有色的叙事中,不由自主地走到台前,迫不及待地希望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悟到的及时告诉读者,一吐为快。说实话开始对于这种直截了当的写作,令人并不太习惯,甚至还有些抵触,因为作者出面过多,干预太强,容易破坏画面的宁静感和打断故事的连续性,还不如让客观事件本身去自说自话,让作者的思想通过画面和故事流淌出来,这样也好像更应该符合文学的本质。但问题是每每阅读至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心潮澎湃,每每也就不得不随行就市,逐渐地把原来的反感读成了现在的享受,开始变得有点喜欢,甚至期盼能够有更多这样的真知灼见:一是对作品的探解比较深入。作者曾经见过方兵做过一只笔架,是云朵的造型,如何理解这个云朵的特别含义,她是这样说的:“方兵是聪明的,悟性高。他把云朵固化成自己独有的创作符号,他不是学雕塑的,没有研究过造型和结构,但是通过云朵的转化,包括哪怕所做的小动物腿部关节的变化、脸部的表情等等,都幻化出云朵的意象,派生出绵延不绝的创作灵感。”她认为,创新不仅是真情记忆的符号转化,还应该是歪打正着的艺术升华。二是对人生的见解比较透彻。“人之境界高下,不在欲望多少,而在欲望所处的位置,欲望清高者,人清润。欲望低俗者,人则混浊。”对卓芸的人生她是这样剖析的,“孤独不是静寂无声,对于真正的孤独者而言,孤独是心灵的一场狂风大作。”三是对艺术的理解比较生动。“艺术不是具象的模仿,而是超越现实的似与非似之间的留白。”“没有故事的手工很难打动人心。”这些自产的金句与艺术的准则息息相通,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更显通俗,道不远人,道在悟中,于此可见一斑。

纵观全书,读起来总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劲道,不仅朗朗上口,还处处传神,始终洋溢着一种咀嚼不尽的味道。

作者始于紫砂,敬于工匠,炽于情感,行于文字,读完全书,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会对紫砂文化如此钟情?后来听她介绍,这才知道,梦牵魂绕的文化情结由来已久,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发现古南街实属偶然,但写出古南街却是必然,“那难以遇到的缘,弥漫了整片天”,剪不断的深情,放不下的思念,让她心甘情愿,来来回回,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形诸笔墨,得偿所愿,情若潮汐千般绪,荡气回肠在心间。目之所及皆回忆,心之向往非过往。一条古南街是亦浅亦深亦玄亦神的紫砂世界,也在不断昭示着作者经历赤诚烈焰锻造出来的心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