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遇见好书
本文字数:1348
《从考古看中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中华书局2022年4月)
《从考古看中国》是一部全面总结百年考古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全书分多元一体篇和史料传承篇两部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邀请众多考古专家和学者联手打造,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三星堆、金沙、良渚古城、海昏侯墓等考古热点以及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清华简、睡虎地汉简、敦煌汉简等出土文献的内容和价值,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正式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大幕。从仰韶遗址的科学发掘起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历程。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现将百年考古成果及其所揭示的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择要叙述如下。
探索中华大地人类起源
科学回答了“我从哪里来”
1.考古遗址证实距今20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已有古人类生活。陕西蓝田上陈古人类遗址的古地磁测年为210万年到130万年前,著名的蓝田遗址最新的测年数据为距今163万年前。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测年为距今160万年,其下文化层的年代可到178万年至18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上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发现证明,中华大地出现人类的年代确实可以早到距今180万年乃至200万年前,证明中华大地是世界上早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2.展示了距今50万年前古人类生活场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古人类居住遗迹、制作石器、食用动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以石片制作石器的工艺传统。特别是周口店人的用火遗迹,展示出距今50万年前后的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这是古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
3.基于考古材料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河南荥阳织机洞、老奶奶庙等多个距今6—3万年的遗址开展发掘,获得了丰富的人类活动遗迹和遗物,弥补了这一时期遗址发掘成果较为缺乏的薄弱环节。结果显示,这一时段,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有古人类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和生活行为等方面仍然沿袭了本土自北京猿人时期已经形成的以石片石器为主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在新疆通天洞、山西水洞沟、郑州西施等少数遗址发现了以欧亚草原流行的独特工艺技术制作的石器,表明有少量外来的人群进入到中国西北地区,但他们并未取代原有的人群及其文化传统。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距今4.5万年前后东亚地区的现代人中,有铲形门齿的占比高达80%以上,沿袭了从蓝田人和北京猿人已经形成的特点,而非洲的古人类中,铲形门齿占比还不到10%。这表明所谓的非洲中东部的智人是现代人共同祖先的“夏娃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在中华大地上,丰富的考古材料无不显示,以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实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百年来,中国考古人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其中,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不仅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几代考古人孜孜以求的重大使命。在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勤奋耕耘、潜心研究下,一幅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清晰轮廓展现出来。
选自《从考古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