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国首个“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在宁发布

    本文字数:997

本报讯(记者 朱波 通讯员 李鸿雁)在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日前联合发布全国首个“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模型V1.0”。该模型为规范和加强经营性自建房系统性风险治理工作,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及公众生命安全的房屋倒塌事件发生,提供了标准化、信息化支撑。

目前,在既有建筑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标准化引导方面,主要是依托危房检测技术标准开展危房等级专业鉴定,经营性房屋公共安全领域风险辨识评估国内尚无规范标准。而该模型在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领域,创新引入风险分级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经营性自建房特别是用于食宿、娱乐、培训等公众聚集性小型场所单位自建房的公共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房屋产权人、部门、街镇基层组织对房屋安全开展全面排查、靶向治理,动态监测、分级防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该模型发布后将率先在南京部分地区开展试应用。在信息化支撑方面,依托南京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融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调查等数据,开发建设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量化评估、耦合预警、分级防控模型,并将评估预警结果向房屋产权(使用)人、部门、街道排(核)查人员推送,支持其在移动端开展排查巡查、复核复审等工作。在隐患排查方面,信息化系统产生的实有建筑物底数、风险估值及脸谱等级,可作为当前经营性自建房“百日行动”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全面排查、重点排查、优先排查的重要参考,防止漏排失管,确保尽快取得明显进展。在分级防控方面,根据初步评估分值,将安全风险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四个等级,以红、橙、黄、蓝四色标示,对应实施拆除、加固、整改、网格化管理等不同管控措施。

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特别是在网格化治理方面,模型有助于街道落实好属地责任,在集中排查整治的基础上,依托应急、安监网格员力量,建立房屋安全隐患常态化巡查发现与极端天气靶向巡查处置相结合的网格化治理模式,督促产权(使用)人及时整改隐患,有效防范经营性自建房非法拆改行为发生。”

据悉,本次发布的为该模型的1.0版本,在试应用过程中将持续不断进行校正优化、迭代升级。团队还将邀请相关单位和专家起草标准编制工作方案,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加快形成地方标准,以标准化、信息化推动经营性房屋安全治理现代化,努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