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科教报国传薪火 凝心聚力促发展
我省优秀教育科技工作者风采展示
本文字数:5727
编者按:多年来,全省教育科技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的重要论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涌现了一大批扎根教育科技事业的优秀教师、科研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今天是省教科工会四届一次全委会召开的日子,我们重点推出五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教育科技工作者典型进行集中宣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展示我省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良好精神风貌。
1
用爱守护雪域高原上的纯真笑脸
——记南京市石鼓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王静
新建成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大门上,洁白的哈达伴随高原上的微风轻轻飘扬……这一幕,王静每每想起,心中都会涌起一丝暖意。
在幼教战线上,王静已经辛勤耕耘了24个年头。2018年,响应援藏号召,王静来到海拔3650米的拉萨市,成为江苏省首位援藏的幼教老师,筹建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并担任首任园长。援藏期间,王静圆满完成幼儿园开园运行工作,并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许。
“希望藏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幼儿教育。”怀着这样的理想,王静毛遂自荐,于2018年9月,开启了援藏之行。
虽然进藏前做好了思想准备,但高原缺氧、多变的气候还是给了王静一个“下马威”。刚到没多久,过敏症状就开始出现,头痛、脱发、失眠,她一下子瘦了十几斤。然而,新园待建,千头万绪,容不得半点懈怠。王静很快打起精神,为新园开园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再不起眼的小木刺,也有可能对孩子们造成伤害。”幼儿园里每一寸栏杆、每一处扶手、每一个器械,王静都要反复触摸,一一检查。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她一趟趟地跑家装建材市场,亲自挑选装修材料。
“这些苦,都算不了什么。”王静说,当时自己心里只想着能够早日顺利开园。
2018年7月,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第一批教师,开创了拉萨市公立幼儿园公开招聘新教师的先河。最终经过笔试、面试,20名教师从170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择优录取。
这批教师都是应届生,没有实习经验。王静协调安排她们赴江苏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专项培训。初到江苏培训时,新教师宁艺丹因为跟不上培训进度,一度很受挫。王静常常与她视频通话,帮她树立信心。“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体验。”如今,宁艺丹成长很快,已经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幼儿园的教师们大多家在外省,或者来自西藏不同的地区,住房问题成为困扰大家的难题。王静多次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为她们争取到了8间公租房,让老师们有了安居之所。宁艺丹说,在她心中,王静也是她们的老师,是“老师的老师”。
2019年8月12日是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正式开园的日子。这一天,幼儿园大门上挂满的洁白哈达、家长们灿烂的笑脸、孩子们可爱的面庞,一起定格成王静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
此后的每一天,王静都会和值班老师一起,早早站在幼儿园门口,热情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用一声声亲切的藏语“晓不德嘞”(早上好)开启美好的一天。
“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觉得特别幸福。”如今,王静已经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回到南京继续投身幼儿教育一线。拉萨市江苏实验幼儿园以及那里的藏族孩子们,依然是这位“园长妈妈”心中一份跨越2000公里的牵挂。
2
在消防安全舞台上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记中国电科五十五所消防干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侍孝永
2021年10月28日至31日,在首届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的消防干事侍孝永,凭借优异的表现和过硬的能力,勇夺消防设施操作员项目桂冠,捧得了大赛“金头盔”。
作为五十五所的消防干事,侍孝永从一名职场“小白”,成长为消防工作的“行家里手”,将自己的青春绽放在消防安全管理的第一线,融入保障核心芯片和关键元器件科研生产的第一线。
五十五所是军工科研单位,对消防安全工作要求极高。侍孝永入职以来,专注于提升火灾事故预防和消防应急响应能力,成为了消防设施操作维护管理专员。作为新人的他,工作抢着干,业务抢着学,用心做好每一次消防设施维护工作,在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一点点积累、一次次精进。
某次侍孝永发现五十五所某楼栋的应急广播系统失去了联动功能。考虑到“人工喊话紧急疏散”这个土方法并不可靠,他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通过硬件改造实现联动功能。他组织人工布线、安装模块、疏理逻辑、重新编程,利用非工作时段测试、完善,只为不干扰所内职工正常工作,最终实现了消防广播的联动功能。
侍孝永在业余时间主动了解各类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方法,参加消防机构执法检查工作,还自寻路径加入周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业务交流、消防检查,充分与外单位消防管理人员沟通,钻研不同品牌消防设备的操作、维护方式。
2021年,首届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拉开帷幕,想要站上全国的消防竞技舞台,首先要拿到地方级的“入场券”。侍孝永凭借过硬的专业水准,取得了消防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消防设施操作员组南京市第一名、江苏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随着江苏省成立备战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领导小组,侍孝永入选并投入了为期一个月的封闭训练。第一天入集训队,侍孝永就感受到了压力,每天的训练、考核表现都会作为集训队“研判分析”的参考依据。第一天也许是过于紧张,侍孝永的考核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直到三天之后成绩才稍有起色。他努力向着30天内成为情绪稳定、发挥稳定、成绩稳定选手的目标奔跑。最终考核之日,他取得了领导小组的一致认可,获得了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资格。
正式比赛前,侍孝永向消防专家集中请教,深入研究消防设施系统,反复进行操作练习,做好了万全准备。工作实践的磨砺与比赛前的反复训练,让他在大赛期间,即使面对全国行业精英,也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最终,他以稳定的发挥胜出,取得消防设施操作员组全国冠军的成绩,荣获首届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头盔”。
青春“火焰蓝”,点亮“中国芯”。侍孝永作为新时代的军工央企青年,在消防安全的舞台上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与五十五所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中涂抹青春底色。
3
诠释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
——记中国船舶第八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卫祥
瘦瘦小小、头发蓬松,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不善言表的吕卫祥,在常人眼里,很难与首席技术专家联系在一起。他没有显赫的名校背景,没有耀眼的学历光环,却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大”,成为大家公认的技术“大神”。
乔布斯曾说:“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对于技术创新,吕卫祥虽不能算偏执狂,但他沉浸其中的执着和专注令人印象深刻。
入职不久,吕卫祥便展现出同龄人少有的忘我精神和科研定力,很快在产品研发上崭露头角。不苟言笑的他,一谈及技术创新,便“两眼放光”。某型装备是舰载雷达的拳头产品,其中数字收发组件关键技术是研制中最难啃的骨头。作为技术攻关小组负责人,他经常好几个星期沉浸在实验室里,查阅资料、反复试验、分析数据、验证可行性,直至找到解决方案。
除了执着专注,吕卫祥还敢想敢试,百折不挠,以屡次失败换来宝贵的成功。他常说,科研需要耐心,需要长期坚持试错,很多问题往往都是快熬不住、几乎绝望的情况下取得突破的。
某新体制装备编队协同组网技术是国家探测装备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铩手锏”。没有可借鉴先例,他就在大量仿真和试验中捕捉创新灵感。“这些灵感很多都是天马行空式的奇思妙想,许多一经验证行不通,只好从头再来。”一次次失败没有让他泄气。他与团队一面努力吃透技术理论与实践经验,一面坚持试错,熬夜加班,制定方案,驱动关键指标,不断修正调整,一步一步逼近目标。
天道酬勤。截至“十三五”,他已攻克了数字相控阵研制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在多舰协同通信设备中,独立开发的新型软硬件一直沿用至今,填补了国内空白。一次次的科研历练,也让他迅速成长为院所雷达系统、信号处理等技术学科带头人,34岁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42岁担任八院首席技术专家。
吕卫祥深知装备的底色是团队。只要项目团队负责人是吕卫祥,大家都像有了“主心骨”一样。他被亲切称为“老大”,是因为他作为项目领头羊的作用,因为他以身作则的作风,更是因为他带领的团队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他的一言一行,对项目团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在某型探测系统中,他激发集体力量,通过数字调度与资源分配控制方法,实现了技术高精度传递;在小型化多功能装备建设中,他与团队拧成一股绳,完成了关键模块的研制,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重构性。
吕卫祥深有感触地说:“我痴迷于科学研究,原动力是专业热爱,是任务牵引。科研问题的解决,往大处想是国家需要、部队需要,往小处想也是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同时也是对组织关怀,家人支持,团队合作信任的最好回报。”
军工科研已深深融入了吕卫祥的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年龄、履历和身份在变,但他的初心使命没有变,守护祖国海防安全的信念永远不变!
4
埋头甘做科研之友
——记河海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峰
不久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关于表彰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决定,河海大学许峰教授荣获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许峰是河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云计算与软件新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水利部水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筹)主任。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从踏上河海大学的讲台开始,许峰就深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的责任,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更是要教学生做人。在课堂上,除了课间教案生动、逻辑关系明晰,理论联系实际外,许峰还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处处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教学风格,更是给理工科的课堂注入了一注注春风。
许峰善于将学科发展新动向新信息融入教学,将实践科研成果向课堂教学转化,率先组建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搭建开展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参加专业竞赛平台。同时,他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带领的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54人次、省部级学科竞赛奖102人次,创新实验室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
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行业应用相结合是许峰多年学术研究一直不变的追求目标。他致力于将科研的价值服务于社会。作为主要负责人,他组织申报并成功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三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软件工程学科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领域软件工程”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云计算技术在重大行业应用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对水利领域软件的集成和共享问题开展研究后,主持研发了全国第一个水利云平台,填补了我国水利信息化领域的空白,引领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水利领域信息技术的重大革新,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的建设以及水利信息化资源集成共享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成果应用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江苏、福建等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许峰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7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多项。
5
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对百姓有用的人
——记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段金廒
“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是我国中药资源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一辈子都在从事中药资源化学和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他主持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虽然取得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标志性成果,但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而当前中药资源产业领域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的粗放低效线性经济发展方式,始终让段金廒忧心不已。
据统计,目前我国300余种常用中药材依靠人工生产供给,种植面积达6000余万亩,药材生产过程每年直接产生非药用部位4000-5000万吨,加上药材及饮片加工下脚料,年产生近亿吨的废弃物。同时,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每年消耗药材约7500万吨,年产生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高达5000余万吨、液态废弃物达数亿吨。由此造成中药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段金廒率领团队针对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各环节产生的不同类型废弃物及副产物开展循环利用研究与转化应用,对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攻关与创新。团队提出并构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基础,创建了五类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同时创新性地系统构建了适宜于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和物理转化三套循环利用技术体系,为实现中药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各种非药用部位、废弃物及副产物中挖掘出了一笔笔“新财富”,将其转化为新医药及健康产品、新资源药材、纤维素酶、低聚糖、生物乙醇、生物炭及炭基复合肥等8大类30余种资源性产品,并在中药农业、中药工业领域得到有效推广应用,释放出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团队以山楂药材及饮片加工过程废弃种子为原料开发形成妇科外用药物红核妇洁洗液,并实现炭、气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及产品升级;发现了丹参带花茎叶可替代丹参药材制备丹酚酸原料等重要资源价值,并将其纳入新资源药材等等。
项目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10余省20余家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企业得到应用,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达14.1亿元,有力推动了行业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可喜的是,现在政府、行业和社会都越来越重视中药资源产业的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和系统开发的指导与帮助。”在段金廒看来,循环经济是中药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如果能围绕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形成全产业链的高效率资源利用,实现高效益的经济产出,中药产业才能称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资源和产业才能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