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劳动筑梦想 奋斗向未来

    本文字数:5510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从产业转型升级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阻击战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省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步,无不凝结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省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喜获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表彰,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状9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4个、全国工人先锋号40个;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145个、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55个、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37个、江苏省工人先锋号548个。

这些劳模先进中,有的立足岗位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的追求卓越勇攀高峰,聚焦“卡脖子”领域全力攻关,潜心铸造“大国重器”;有的扎根基层一心为民,满腔热忱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在造福人民中践行着初心使命。他们用无畏的担当、无悔的坚守,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正是有了他们,江苏的发展才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加精彩!

新时代新征程上,劳动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奋斗是进步的永恒旋律。让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劳动托举梦想,靠奋斗书写华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杨申申:敢驾蛟龙入深海 奋斗逐梦十七载

自2005年进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从助理工程师到研究员,从初出茅庐的技术人员到经验丰富的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经过17年奋斗拼搏,作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大国重器”的核心研发成员,杨申申已经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载人潜水器谱系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中,杨申申带领设计团队攻克了“大容量深海能源系统”“低噪高效推进系统”“集成控制液压系统”“自动定位和快速隔离的接地检测系统”等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多项关键材料或部件的国产化。在“奋斗者”号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期间,他担任海试现场临时党委副书记,带领海试队员披荆斩棘,克服恶劣天气造成的困难,到达作业海区立刻开展试验,顶风冒雨经常工作到凌晨,实现了8次万米下潜、最大深度10909米的伟大壮举。

工作17年来,杨申申还承担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及军品任务等重大课题近10项,在我国第一次援潜救生装备实艇对接演习的现场、我国第一次进行大深度潜水器下水的现场,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突破极限深度的现场等关键时刻,都有他的拼搏和攻坚克难的身影。他曾先后20多次带领队伍奔赴海上开展试验工作,足迹遍及黄海、东海、南海、东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为我国深海装备的发展做出贡献。

杨申申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篇,授权专利40余项;荣获国家级质量创新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指导和培养年轻技术人员多人,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齐全、能力较强的技术团队,完成多项重大科研任务;个人荣获“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集团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劳动模范”等省部级荣誉;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集体”,荣获国务院国资委“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创新争先奖”、“无锡市腾飞奖”等荣誉。

李旭明:精益求精铸精品 报效国防军工人

今年的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旭明,把“潜心钻研,专心做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念,经常因一个数值埋头工作数十个小时,为发挥装备最佳效能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他参与研制的多项产品,先后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1996年,李旭明大学毕业进入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部门后,潜心于高新电子装备设计研制,从产品接收设计开始,到产品总体设计,再到产品主师,参与多种型号装备研制工作,先后完成数项新技术应用。在某装备T/R组件等设计研制工作,存在能否进行自研质疑的情况下,他与项目组其他成员艰苦攻关,自主创新,解决技术难点,最终顺利完成了T/R组件设计研制,填补了公司在T/R组件研制方面的技术空白,达到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

高新电子装备是一个集成很多系统的大型设备,所有产品和设备都需要进行外场检飞,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和“疑难杂症”。为此,李旭明经常上高原、登海岛、入沙漠、进靶场,足迹踏遍祖国各地。在一次产品试验中,由于海拔较高,李旭明连续数天无法入睡,头痛欲裂,并出现了呕吐等高原反应,仍坚持完成试验工作,下山后人瘦了好几斤。特别是某次设备在靶场进行实弹验证试验时,发现了受试设备的重大技术隐患,他凭借谙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分昼夜连续工作70多小时,最终在规定试验时间前修复受试设备。

李旭明负责的某项目是公司首次参加竞争性采购的科研项目,具有很大的未知性和挑战性。作为主师,他带领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一年内完成技术论证,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两年内完成样机研制,打破装备设计研制记录。在开展科研样机研制的同时,他们奔赴空气稀薄、风沙弥漫的高原,对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性能、高可靠性等进行验证。在试验期间,他与团队成员辗转数万公里,连续数月奋战在高原第一线,上百次验证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运行,为竞标成功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徐洁芬:一片初心印碧野 百难育成中国粮

近日,第十九届“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名单揭晓,今年40岁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榜上有名。扎根基层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农技推广工作10余年来,徐洁芬静心耕耘、精准选育,倾心推广,助力打造着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面对工作中的苦累和周边人不看好的眼光,徐洁芬从未却步,沉下心跟着老专家慢慢地学习积累育种经验,关注记载点滴变化与不同,跟着前辈们每年在数万份材料中搜寻好苗子。作为一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她深感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武进水稻所分子实验室开始筹建,从一项项仪器设备添置到一个个试验开展,分子技术逐渐成为常规育种工作的有效辅助手段。整个水稻生长季都很忙,实验时间不够,她就利用午休、下班后的时间来做实验,数年的坚持有效提高了材料的稻瘟病抗性,缩短了育种年限。

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无论骄阳似火,亦或阴雨连绵,没有全身心忘我的埋首田间,不可能出成绩。徐洁芬始终不畏脏累、醉心育种田,用自己的热爱和坚守成长为育种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即便怀孕,仍每天活跃在田间,记载抽穗期、做杂交、稻瘟病分子标记检测和田间接种鉴定等等,与同事们同下地、同上来,从来没有要求特别对待。因为工作需要,在领导特别照顾下,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单位里度过了哺乳期。

徐洁芬总说,水稻育种,脱离开农村、脱离了农民需求,那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她作为驻村专家和基地主任,对接前黄、礼嘉、雪堰等不同乡镇特色村,累计指导农户180余户,进村入户,为农户答疑解惑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他们应用农技耘软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12年来,徐洁芬不惧苦累、锐意进取,参与育成水稻新品种10余个,实现着水稻品种由高产向优质高产的转变,育种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次、省丰收一等奖1次、省农技推广三等奖1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省农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次;她扎根基层,助力农技推广,为农科技指导服务工作受到诸多褒奖,获武进区政府嘉奖2次,连续三年获评江苏省“送科技、比服务、促增收”优秀个人。

徐士坤:送一江清水北上 练一手绝活夺冠

扎根水利一线近8年,参加水泵站维修养护任务上千次,确保机组安全运行超过31000台时,接连在省和国家级行业技能竞赛中夺冠,90后小伙徐士坤成长为大家公认的实干型学霸,先后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14年,徐士坤从江苏理工学院毕业考进了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经过两周培训,就被派往南水北调邳州站,参与工程运行管理与机电设备维修养护工作。

在邳州站的6年里,徐士坤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他深知,光有“冲劲”是干不好水利工作的。在老师傅们的指点下,他购买教材和资料,一点一滴地储备理论知识。同龄人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要么打打牌、要么玩手机,徐士坤却捧着大部头的专业书继续用功。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精读了50多本水利机电设备的专业书籍,并且做到理论与现场实际设备相结合,业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所参与的“大中型电动机冷却水系统在线清理堵塞技术改造”项目获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

“书看完了,操作也熟练了,我和别人比还差在哪?要怎样提升?”徐士坤决定参加各项技能比拼。经过2017年和2019年两次省级行业技能竞赛的磨砺,他的技术活日臻成熟。2020年,在全国水利系统泵站运行工技能大赛中,徐士坤一举夺魁。

在徐士坤看来,参加技能竞赛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水利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南水北调的工程项目中工作了2000多个日夜,每天行走于泵站、水闸、工程管理区,维护保养设备上千次。维护水利设备是个“水里来水里去”的苦差事,徐士坤始终冲在最前面,设备突发异常,立刻检查维修;排水时污染物过多,立刻下水打捞;输水时机器运行不畅,立刻手动调整……

工作中,徐士坤发现很多设备的运行操作没有既成的经验可以借用,他便开始记录每套设备的运行情况,把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写成文字,为将来的工作背书。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理,这本运行作业指导书终于成型,填补了原本设备运行管理的空白,成为实用的使用指南。

丁雪其:身残志坚谋富路 勇挑重担兴乡梓

20年前,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负债280多万元,是黄桥革命老区有名的“贫困村”。如今,这里成了“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说起身边的变化,村民们总提起村党委书记丁雪其。今年58岁的丁雪其是全国劳模,自幼残疾的他倔强地带领村民,“单腿”蹚出了一条常人都难以走出的创业兴村之路。

丁雪其从小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残疾,难以独立行走。19岁高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后来创办了泰兴县第一家个体猪鬃家庭作坊,吸纳40多名残疾人就业,解决200多人的就业和养老保险问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001年,时值村“两委”换届,由于丁雪其平时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村里素有威信,村民们把村委会主任的重担“强塞”给了他。一边是红红火火的企业,一边是负债累累的后进村,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眼神,“‘带头富’更要‘带领富’!”丁雪其欣然挑起重担,决心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很快,丁雪其依托自身企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村里120多个农户参与家庭猪鬃加工产业,每户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祁巷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他又带头发展葡萄园,牵头成立养鹅合作社,组织成立香荷芋种植专业合作社,陆续建成粮食、芋头、水产、蔬菜和水果5个“千亩高效农业基地”,带动村民发展高效农业,培育了一批规模种养大户。

丁雪其和村干部明确了“高效农业上规模、打造环境美家园、乡村旅游带人气、建立基地创效益、提升文化上品位”的发展思路,加大投入,开展道路、绿化、观光园等建设,打造出远近闻名的“小南湖风景区”,创办“乡村振兴学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达30多万人次。

如今的祁巷村,已形成了猪鬃加工、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研学培训四大产业“名片”,村民们通过提供配套服务、参与运营,实现脱贫致富。人人有产业、户户有钱赚、处处见游客的美好蓝图正在变成现实模样。

“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接踵而来。而作为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丁雪其积极履职尽责,努力为乡村振兴“鼓与呼”。

科技创新育良品 “莓”好生活助三农

刚刚被全总表彰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草莓创新团队,是一个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充满活力的集体。团队目前在职科研人员11人,其中中共党员9人,博士7人、硕士3人、本科1人。他们在团队首席赵密珍研究员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用科技创新为实现“莓”好生活而共同奋斗。

草莓创新团队潜心收集整理草莓种质资源,建成国家草莓种质资源圃。目前收集保存草莓资源900余份,涵盖全世界草莓25个种中的22个种,资源种类和数量居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建立草莓种质资源系统评价体系,挖掘优异种质26份,支撑了全国27个草莓新品种的育成,通过共享利用、科普宣传,有效发挥了草莓资源的应用价值,大大提升了资源圃的社会影响力。主编了《中国果树种质资源多样性图谱——草莓》一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今年即将出版。

多年来,该团队致力于改变国外草莓品种长期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创制出白果、红花、观赏型红花等类型特异的新种质8个,构建草莓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突破早熟、抗病、优质多性状聚合难的技术瓶颈,培育出(极)早熟抗病优质草莓新品种10个;创建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草莓生产苗健康绿色繁育关键技术”等4项优质草莓栽培技术入选江苏省农业重大推广计划,制定省级标准8项,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有效促进草莓产业提质增效。

他们注重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连续多年牵头组织草莓产业研讨、草莓旅游文化等多种活动;积极组织草莓产业富民对接会,发布最新草莓科研成果23项,签订帮扶协议6个;先后与徐州濉宁、镇江句容成立了草莓产业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线上线下多途径服务三农,每年开展技术培训4500人次以上,主产区服务入户率达90%以上,平均亩产增加20%。

2018年至今,该团队还先后深入临夏州、凉山州、西藏林芝,通过科技帮扶,积极推动了对接地区草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产业富民。

近年来,草莓创新团队科研成果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江苏省科技推广一等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论文8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