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警惕!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

专家提醒:九成可介入治疗

    本文字数:1219

本报讯 (通讯员 崔玉艳  程守勤 记者 徐嵋)中科院一名产妇之死让“主动脉夹层”一词走进公众视野。3月12日,记者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集团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研讨会上获悉,近年来,包括“主动脉夹层”在内的各种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虽然发病率及致残率高,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该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邓钢主任医师提醒,出现间隙性跛行、脚痛、脚冷要小心下肢动脉闭塞;无诱因的胸背部疼痛、剧烈腹痛也要排查是否有外周血管疾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大大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

都是外周血管疾病,症状大不同

76岁的刘大爷患有脑梗,平时活动少。老人最近觉得脚痛,脚冷,还出现了间歇性跛行,确诊为“下肢动脉闭塞”;27岁李某突然胸背痛不适入院,开始以为是心梗,经CT血管增强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56岁张阿姨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剧烈腹痛,以为是胃肠问题,却原来是腹主动脉瘤增大压迫椎体导致下腹部剧痛……

邓钢表示,这些患者虽然症状不同,但都属外周血管疾病。据介绍,供应四肢血液的血管称为外周血管,主要包括静脉血管病变及动脉血管病变,其中内脏动脉瘤、外周血管动脉瘤、盆腔动脉瘤、髂动脉瘤等都会引起腹部的急性剧烈疼痛。主动脉夹层则常常表现为胸背部疼痛,排除心梗外也要考虑有可能是外周血管疾病。

发病率上升,九成可介入手术治疗

秦永林副主任医师介绍,近年来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七十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血管出现动脉硬化、狭窄、闭塞等较多,有“三高”的年轻患者出现血管病变的比例也在明显上升。

虽然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但九成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治疗。“中大医院每年完成600余台血管疾病手术,其中外周血管疾病手术有400台,这些患者通过介入微创手术都能缓解病痛,最终康复出院。对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血流,减缓疼痛,抑制疾病进展,预防或治疗溃疡和坏疽,防止心血管并发症或死亡。”邓刚介绍,血管介入手术可以避免患者器官功能的衰竭及缺失,截肢患者的数量也明显下降。

腿部症状要重视,预防需改变生活方式

有的老年人走路容易没劲或腿疼,走一小段就得休息,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正常的现象,还有人会选择去看骨科或神经科,可是怎么也看不好。邓钢主任医师解释,把外周血管病引起的腿部症状当成老年慢性病,容易延误诊治良机。

据权威统计结果,当下肢缺血性疾病病情发展至严重肢体缺血期时,自然病程1年后,达25%的患者截肢。专家提醒,当老年人出现间歇性跛行,经过骨科和神经科治疗仍然不见效果,很有可能是血管堵住了,应该考虑去看血管外科。

秦永林介绍,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都易导致发病。专家建议,预防外周血管疾病,首先要严格戒烟。长期吸烟使得血液粘稠度高,肢体易形成血栓;其次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饥过饱,多喝水或淡茶水,防止高血脂症与动脉硬化;再次适度运动,避免寒冷与外伤。同时要预防足癣、甲沟炎等足病,防止细菌及毒素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