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清明时节柳如烟

    本文字数:1607

孔涛

家乡苏北的清明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插柳枝,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忠臣孝子介子推。这里有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悲壮感人的故事。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身边的一位随臣,在重耳流亡的时候曾割肉救主。重耳做了国君晋文公后,介子推却携老母亲悄悄地隐居绵山。为逼出介子推奖赏他,重耳下令火烧绵山,却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发现他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树洞里有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见状,恸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柳是再常见不过的树种,寒冬就是被柳最先染绿的。春寒料峭时节,柳条就开始变青,接着米粒般的嫩芽就慢慢地鼓起了苞,这种淡黄,适宜远观,颇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象是用勾兑了水的淡绿颜料,渲染了村庄的上空。柳树的生命力极强,可以插枝成萌。它不怕旱,不怕水,绿得早,落叶晚,枝条密,树冠大。旱柳高大挺拔,枝干昂然向上,象是一个突然从地心喷射出的绿色喷泉,把柔密浓厚的绿洒向天空。垂柳婀娜多姿,多栽植在水岸边,万条垂下绿丝绦,象一个绿瀑布泄进池水。柳叶婉如绰约女子的眉毛,在乍暖还寒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里,全无娇骄之气。

然而正是这再普通不过的柳,让文人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自古被人们执以宗教般的情感。由于柳“留”谐间,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前不久的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送别的场面让人难以忘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扬的《送别》的音乐中,舞蹈演员化身柳枝,其他演员手捧柳枝上场,汇聚在场地中央,代表一年365天的思念。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向全世界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和平与友谊。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浪漫!

柳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清明前后,把皮儿从嫩枝条上拧下来,用小刀切齐,制成柳笛,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柳笛声,把春天搅和得好不热闹。小时候爷爷奶奶都还健在,对祭祀还没有太多的感触,就盼望着过清明节,不光有柳笛玩,还因为“寒食”,母亲煮了一锅积攒了多日舍不得吃的鸡蛋,我们可以放开肚皮吃个尽兴。柳树结缘“清明”,却也让清明节成了柳的“劫难日”,被折得叶落枝断,好在柳有极强的疗伤功能,到了夏天,便生长得茂盛起来。我们用柳条编成柳环帽,带来了一抹清凉同时,也使得扮作红军战士的我们,增添了几分英武。柳树多汁,是鸣蝉喜欢栖落的地方。炎夏午后,在池塘边捕过蝉,从颤颤悠悠的柳枝上跳进塘里,扎几个猛子是多么地快意!

这就是生命力旺盛的柳!越挫越勇的柳!刚柔并济的柳!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人,他就是清末重臣左宗棠。左宗棠以抬棺西进、收复新疆、促进统一的武功闻名于世,他给后人还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物质兼备的财富——“左公柳”。左宗棠有浓重的柳树情结,在他湖南湘阴县的柳庄故居有一幅楹联:士运穷时弥见节,柳枝到处可成荫。他正是这样践行的,很少有这样的将军,行军一路,植绿一路,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不朽丰碑!兵者,杀气也。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硝烟战火中,播下绿色的种子。在他心中,和平重于争战,生态持久永恒。

南京玄武湖玄圃附近,有一株在岸边石头上扎根生长的“柳坚强”,我曾专门跑去看过,颇有“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风骨。它伫立在台城不远处,与韦庄雕像深情对望,仿佛在诉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信念,只要能坚守,只要够顽强,就会充满力量,战胜困难,拥抱未来。好一株“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台城柳!

清明是怀念先祖的日子,对先人最大的告慰,就是活着的人甘做一截柳椽子,只要有一捧能扎根的泥土,那怕遇到再大的风雨,也踏踏实实地活着,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奉献更多的绿色。敬重一棵柳,跟柳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