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文化发展迎来灿烂春天,听全国人大代表如何说……

    本文字数:1854

 

 

 

 

3月初,在浓浓春意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北京隆重召开。江苏138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民意而来,满怀信心赴会,共话发展大计。

在众多代表建议中,如何实现文化“触达率”,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如何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两会期间,来自文化领域的代表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智慧——

□特约通讯员 张明盼

很迫切:复苏文旅行业有实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旅游业遭受重创,文旅市场主体持续低迷。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吴国平代表直言,各地疫情的反复,以致旅游景区、旅行社等不断关停重启,加之今年疫情的不确定性,旅游业遭遇的困难或将不低于前两年。对于文旅行业市场主体扶持方面,他建议进一步延续2020年税收、人力等优惠减免政策,继续给予文旅类企业在增值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上的减免扶持政策。

对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军代表而言,文艺创作和演出是快乐的,但自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剧场停业、演出停演,他的这种快乐也随之消失了。“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种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幸运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他再次提起了信心、有了盼头。柯军说,文旅不分家,希望这些政策也能适用于演艺集团,通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文艺活动、专题演出等,既让更多人接受文艺熏陶、感知传统文化魅力,也助力演艺企业走出困境。

还有不少代表建议,国家应秉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推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项政策措施,推动文旅市场主体恢复。“既立足稳住当下,在金融支持、市场营销、资金奖补等方面加大对旅行社、旅游景区、演出企业的支持力度,又着眼长远发展,在扩大文旅消费、加大数字科技应用力度、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创新政策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要繁荣:传承传统文化有力度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我国具有非常丰富、有待挖掘和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稀有剧种等,如何传承好、发扬好成为代表们的“最关切”。

地方剧种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尤其是部分稀有地方剧种,是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代表带来了“关于加大稀有剧种扶持力度的建议”。

传承戏曲艺术关键在人。她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出台对稀有剧种扶持和传承的相关政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稀有剧种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使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得到保障。同时,要在传播、弘扬上充分运用全媒体时代科技手段,让更多潜在观众了解戏曲,走进剧场体会戏曲之美。

乱针绣是一种“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创作绣画的民间艺术形式,既是民间传统手工艺,也是特色产业。谈及乱针绣的传承,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代表打开了话匣子。

“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发挥自身作用,把乱针绣这项非遗技艺带到大家面前,让乱针绣产业带动乡镇经济振兴,让更多手艺人过上好日子。”莫元花说,好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为促进企业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她建议各地充分利用税费政策红利,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在努力提升产品工艺水平的同时,积极拓宽新型销售模式,推动乱针绣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应需求:增强文化自信有支点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两会上文化建设仍是代表关注的重点。扬州玉器厂设计师高毅进代表说,在现代科技和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他说,很多工艺美术品种已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显著。他提议: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全社会引导树立文化自信,为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培育沃土;融入“一带一路”,大力推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走出国门,远播世界各地;落实保护举措,修订完善工艺美术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工艺美术市场规范化管理力度。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今世缘酒业董事长周素明代表看来,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和特殊文化符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社会需要给传统节日更多重视及创新。他建议,从政府到社会各方面都要积极传播传统节日习俗,弘扬文明新风;强化对节日仪式的引导并以现代化、大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各方智慧对传统节日产品进行升级和优化,让传统节日“活”起来,让文化自信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