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赵娟:既是创业者,也是“新农人”
阅读数:1735 本文字数:1739
工作中的赵娟
【人物档案】
赵娟,女,1981年2月生,毕业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创业者,现任常州市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常州民盟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常州蔬菜种植协会会长、常州大学创业与就业协会指导教师,市政协委员。
小菜园也许不算田园牧歌,也未必宁静惬意,更像是一种乡愁与情怀、一种深情告白。
1982年,赵娟出生于连云港市东海县。跟无数的“80后”一样,她从小在乡间田野长大,对大自然和土地有着一份独特的依恋。感受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带来的乐趣,依时而食便是她对食材最深刻的认知。
1998年,赵娟告别家乡来到常州读书。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面前,食材变得唾手可得,每天吃的蔬菜瓜果在超市菜场可实时供应。但这也让她越发怀念儿时家门口小菜地上那些有虫的青菜、露天的番茄、现摘的瓜果。
毕业后,赵娟选择留在常州,创立了一家环保公司,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往返于乡村和城市。看着田间的作物,路边的野菜,闻着熟悉的泥土气息,赵娟唤醒了内心儿时的依恋。每每看到田间的闲置土地,她就想着应该种点什么。在和村民的聊天中,她发现每个村都会有一些因年龄或疾病无法外出工作的闲散劳动力。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脑海里:何不雇用这些人员来开垦闲置的土地?当赵娟将这个念头告诉周围人时,大家都觉得她太冲动了。这不仅是跨行业,更是一个从未涉猎的领域。但或许正是因为情怀,她渴望看到农村越来越好!
如何利用闲置土地?经过多番思索,赵娟决定创建小菜园。自古民以食为天,相比于麦、稻类粮食,四季都有产出的蔬菜好看又能吃,且不受土地大小限制。只要管理得当,就可种出丰收的小菜园。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闲散劳动力愿意忙活?这就要让农户们从起早贪黑的耕种中感到劳有所得。
利用多年的销售经验及对常州市场的了解,赵娟将小菜园定位成“无中间商赚差价的直销模式”——搭建平台将种植的新鲜蔬菜直接送达常州市民的餐桌。情怀只是起点,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让更多常州市民吃到安全新鲜的本地食材”的愿景。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常州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繁荣发展,努力践行具有常州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赵娟意识到,小菜园的机会来了!2019年,在常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常州市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成立。
第一块小菜园在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试点。一开始,赵娟只想着一定要种好吃安全的菜,所以以露地种植当季纯天然绿色蔬菜为主。但在传统农业里,农民是所有产业链条里最弱势的。于是,她将小菜园项目与阳光扶贫行动相结合,把日常打理交给具有多年种菜经验的贫困农户负责,为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
在慢慢摸索中,赵娟和她的团队建立了“农户分包+单位认养+乡村驿站+第三方物流+小菜园平台”的运营模式,即由种植户供货,中心打包,邮政运输,实现本地农产品“线上轻松下单、物流及时配送、线下便捷取货”闭环服务。
在销售中,赵娟遇到过“是否真的不打农药”的质疑。为了建立信任感,她采用了全程溯源质量监控体系。消费者只要扫描商品二维码,就能查询到从生产到质检在内的图文内容;同时,让消费者也参与到小菜园的种植之中,通过认养土地,定期检查,零距离关注蔬菜种养方式,自然建立信任。
针对目前还有很多市民吃不到新鲜安心的本地菜,赵娟借助微信小程序助力农产品销售。2019年5月,“常州小菜园”小程序正式上线,消费者只需在微信小程序搜索“常州小菜园”,点击便可进入商城。今天下单,隔天新鲜的蔬菜就能出现在餐桌上。
跨行创业一年多来,虽然过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赵娟的热情丝毫不减。她说自己算不上农民,只是个“搬运工”。她用心扶贫、践行济困,打造公益慈善“新姿势”。小菜园一端连着困难农户,让他们种菜不愁销路,收入有保障;另一端连着社区居民群众,确保他们吃到放心菜。她还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现代化运营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架通农户和市民的最佳桥梁,实现农产品直供。
如今,全市已有800多个小菜园,1600亩农村闲置地被充分利用,蔬菜年产量达1200多万斤。同时,为800多个低保户家庭增收,为10万个常州人提供时新果蔬。疫情期间,她还带领小菜园全面开启防疫模式,响应菜篮子惠民公益行动,推出线上配送暖心菜,帮扶滞销农产品销售。
她是创业者,也是“新农人”。她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常州乡村振兴贡献心力。
吴文龙 常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