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华能江苏公司工会:当好职工成长成才的“摆渡人”
阅读数:1397 本文字数:2132
华能江苏公司工会成立于2009年,现辖基层工会12个,会员3780人。截止2021年底,公司运营装机容量1346.49万千瓦。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逐渐成长为煤电、气电、风电、光伏、储能、垃圾发电等多能互补,供电供热、调峰调频、污泥处置等多业协同,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的大型绿色综合能源企业。
为推动我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公司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建设清洁化、智慧化、精益化一流区域公司,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的战略目标。面对企业转型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公司工会在省部属企事业工会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面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开展职工技能竞赛、积极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等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公司二次创业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一、抓住基层党建“火车头”,将战斗堡垒作用融入创新工作室建设全过程
公司工会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以李京泽、胡江、陈艳三个劳模命名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促进创新工作室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聚集到劳模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引导职工放眼未来,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创新创效,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公司共建立20多个创新工作室,各工作室汇聚了电厂机、电、炉主专业和网络技术等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骨干,为创新团队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施展创新才干搭建了舞台。2021年,公司选拔15人次参加世界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青年专家优选与储备计划,通过重点培养,为江苏公司国际标准工作做好国际化人才储备,为国家国际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公司青年专家牛晨晖荣获两项“IEC1906奖”,成为国际电工学会历史上首次在同一年度两度获奖的中国人。
二、办好前沿动向“课程群”,以新业态人才培养为抓手赋能公司转型升级
通过多年沉淀,公司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电力生产专业上有一些先发优势。但在双碳战略下,综合能源服务方兴未艾,专业交融程度前所未有,沉溺于单一专业领域已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工会联合人资部通过统筹培训资源,紧贴新能源发展实际,组织开发针对性课程,帮助员工快速熟悉新产业、新技术、新政策。邀请专家学者授课,介绍清洁能源、储能等能源科技发展趋势。针对新能源市场以及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等紧迫而具体的工作任务,联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机构,组织专项培训班,解读市场热点,定期举办发电类、管理类等专业的专题线上培训班,帮助职工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实现旧识向新知的快速过渡。
三、搭实人才评价“机制链”,促进队伍潜能指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指数
建立和完善《技术专家管理办法》《职工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凡是达到高级技术等级人员可享受相应岗级待遇,凡获评技术技能专家称号的人才,可享受比其现有岗级高一等级的岗级待遇,公司目前已有180余名职工经“双通道”机制获得提拔。公司建立了见习主任、以干带训等基于高岗位实习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推荐、选拔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青年人才及业务骨干,参与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或者独立负责某个专项工作。见习参训人员定期撰写培训小结,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确定考评等次,结合群众走访调研及本人自评情况出具包含思想状况、工作业绩及工作作风等情况的培训评估报告,形成后续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提前推动青年技术技能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进步,进一步补充完善后备人才梯队。
四、打造工会竞赛“新高地”,运用“赛马”机制激发全员争先进位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更多技术工人看到成才方向,公司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会搭台、专业管理、群众唱戏”的竞赛模式,在系统内大力开展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比赛形式和内容。竞赛涵盖集控值班员、继电保护、风电运维、燃煤采制化等各类专业和工种,积极承办跨区域职工技能竞赛,给职工搭建层级更高的技术交流切磋平台。工会每年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组织广大职工开展立功竞赛活动,如在疫情期间开展了“战疫情、保目标、比贡献”基建劳动竞赛;在能源保供期间开展了“保增长、促增收”电力营销竞赛等,并大张旗鼓地对劳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职工进行表彰奖励,有效激发了广大职工活力。目前公司拥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3人,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技能选手4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7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5人,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12人,江苏公司技术能手22人,327人被评为技师和高级技师,1024人被评为高级工。
五、精耕优秀人才“试验田”,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公司坚持把推进队伍建设作为保障华能“东线”战略在江苏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通过“以干代训”和挂职锻炼的方式为职工成长成才铺路架桥,从全公司系统抽调优秀技术人才到海上风电基建等重要项目中锻炼成长,公司选派20余名骨干常驻海上风电、江阴燃机等基建现场,其中,在华能大丰海上风电场建设中,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8人青年团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自主研发多项海缆敷设技术,实现了长距离、大规模的电力和信号同时传输,有效缩短工期4个月,节省施工费用3.4亿元。经过项目锤炼,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实现大幅提高,迅速成为公司新能源项目建设上的“顶梁柱”。
顾牡丹 杨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