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城史官”姜云路的诗与远方
阅读数:4328 本文字数:2899
姜云路在采访
本报记者 丁彬彬
行程2万公里、记录100多万字……在过去两三年里,宿迁市泗阳县档案馆编研科科长姜云路几乎每天扛着20多斤重的拍摄器材,在乡镇工作人员和编写村史热心人的帮助下,走乡入户采访老兵、老党员116人,录影时长42个小时,制作了《我的抗战记忆》、《抗战老兵口述史》、《建国前老党员》三部专题片,荣获2020年度全省档案开发一等奖。
“2016年,我馆策划‘中国共产党在泗阳历史展览馆’的时候,收集到一个党史故事。故事的主人现在是一位93岁老人,曾经任原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的警卫员,当时居住在沭阳,精神非常好。我采访了他,请他讲述故事的经过,非常顺利,这是我第一次做口述史。”党史展览和专题片做好以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受此启发,此后,就十分注意收集老党员、老兵的资料,延伸到抗战、非遗、乡村口述等专题。于是,我常常一个人背着摄像机下乡。近日,姜云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姜云路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大女子”,生活中多才多艺,热爱绘画、唱歌和跳舞,对工作热情似火、如痴如醉,一旦做起事来这位诗意生活家立即变身“拼命三郎”。
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乡村文明深植于村民心中,需要通过诸如口述历史等种种方式去打捞,去挖掘,去整理。”
来安村处于泗阳县东大门,城郊结合部,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涌现出一批敢为人先的“能人”:比如第一个万元户,第一个大学生等。在姜云路看来,这就是口述历史采集的富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有空就“泡”在那里,那边的村民们都把她当作“荣誉村民”。在双方越来越熟知的情况下,该村口述历史采集格外顺利,采集后音转文总字数达80万字,视频总时长达到了115个小时。在此基础上,集结成册了25万字的《那些年我们曾一起走过》,荣获2019年全省“百村万户口述历史”一等奖,并且联合宿迁市电视台制作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专题片。
姜云路所属的部门是编研科,是档案开发和利用的“前沿阵地”。做乡村口述历史,强化了“档案为民”的服务意识,并且在具体采集的过程中,能够让“我”这样一个采集人融入到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来安村进行采集的时候,村民们经常看到姜云路背着一个大包、扛着三脚架,有时村民还会主动帮她拿设备。有一位叫戎宏宽的乡贤,生病到县城住院,知道姜云路那个阶段采访密集,就把他家里的钥匙放在邻居家,方便她在他家的小院子召集村民进行采集、拍摄。还有一位叫赵发明的老人,做过村里的报道员,喜欢写诗,虽然收入不高,但每年还拿出两三千块钱,把自己写的诗汇编成册,免费赠送给村民。从这些可爱的村民身上,姜云路真切体会到他们身上蕴含着的非常朴素、非常可贵的文化追求,其中的甘苦也化为她一次次深入采集的动力。
乡村口述历史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姜云路的本职工作,同时增加了馆藏资源的收集。
助力打造乡村风景线
来安村采集告一段落后,姜云路又在考虑如何再寻找一个与来安村有所区别的乡村进行口述历史采集,以便在历史的回顾中进行对比。经过摸点调查,在馆领导的支持下,她把目光投到泗阳县北大门——爱园镇条河村。
条河村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农村风貌和生态。有百年梨园的美景,更有独特的红色资源。在乡贤赵殿祥的热心帮助下,姜云路不仅了解到他这位种田大户的创业故事,而且意外地找到了当年新四军独立旅旅部曾经驻扎在条河村的史实。
条河村位于爱园镇西北处,地处泗阳和沭阳中间,在全民族抗战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独立旅旅部驻地,两年的军队驻扎历史,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珍贵回忆。彭长友,今年86岁。就在他家的玉米地里,这位独立旅旅部驻扎地的邻居给姜云路讲述了梁兴初旅长爱打篮球的故事。张大昉,今年95岁,在县城的家中,老人颤巍巍地拿出当年独立旅政治部主任刘兴元临别条河村时赠送给他的一把军号。
沿着条河村口述历史的这一抹历史的亮色,姜云路更加坚定了对条河村历史的采集信心和决心。她用了近两年时间,采访村民101人,音转文初稿达40多万字,提炼出的乡土文化专题材料约10万字。
就在两个村口述历史采集进行之时,姜云路还以开放的思路,与南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合作,在该中心微信公众号“南方有通灵”上推送乡村口述历史成果,扩大宣传,加强与村民和地方政府的互动。与此同时,制作出品了《胜利之本》短视频。
姜云路说,口述历史的实践性还在于口述历史所能够起到的“资政育人”的作用。作为档案人,收集、整理本土的红色资源更是职责所在。2019年7月,县里的一些老干部,以及条河村编写村史的老同志,邀请新四军独立旅旅长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万岁军”将军梁兴初的后代们,到当地寻访父辈战斗的足迹,看望和感恩曾经与父辈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区人民。
姜云路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采访了将军的后代,紧扣红色故事,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发表到“学习强国”上。当地党委、政府近距离地感受到口述历史工作对地方的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作用,也越发支持这项工作。2019年的9月,爱园镇在条河村口述历史的采集、推动、影响下,投资500万元,复建新四军独立旅旅部,并且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百年梨园连成一片。目前,该项目现已经对外开放,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渔耕文化里守住“乡土”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成子湖在洪泽湖的北边。湖边的村民大多是是渔民,世代打鱼为生。为保护长江水资源,洪泽湖、骆马湖实行禁渔退捕。这不仅涉及到许许多多渔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涉及到根基深厚的渔耕文化,更涉及到大保护、大生态,如何记录、保护传统的渔耕文化这个新问题。姜云路再次把眼光投向“一片湖”的故事。
姜云路与南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合作,在禁渔退捕期到来之前,深入到临湖的卢集、裴圩两个乡镇。她凌晨三点去湖面记录捕鱼的实况,感受渔民风里来雨里去的辛劳,并且深入到高湖村挨家挨户地一一走访,与村书记、渔民代表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她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前后赶到现场,详细记录下巨变前夕渔民的真实想法。
此外,她完成了对援鄂抗疫医务人员的口述史采集;在扶贫收官之年,她对省扶贫工作队在泗阳的故事进行口述史采集。
姜云路说,口述历史是记录历史,但在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口述历史同样所赋予我们的历史纵深感,让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历史的丰富性和现实的伟大变化。我们就处于这一历史的进程当中,能够记录其中点滴是一份光荣。
“这些历史只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每一段历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代人的经历。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消亡。”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这些历史,姜云路用文字去记录,用数不清的视频和照片来保存,然后再对每一个故事进行论证、考据,努力还原真相。
“任何一个村子,不认真沉下去一年,根本挖不透。所以到现在,我也只做了来安街道和条河村这两个地方,要走的镇村、要记录的人和事还很多,我这100多万字只是个开头。”姜云路说,第一年记录来安街道的村史她走了1万多公里。第二年开始,她又踏上了往返爱园镇条河村的路,又是1万多公里。由于不擅长开车,她每次采集都是乘坐公交车到镇上,再背着大包小包的器材,挨家挨户地走过去。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所有风光的背后,都有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夜降临,而是由无数个努力的瞬间积累起来的。眼下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会积攒成未来的满堂喝彩,姜云路用行动来诠释她人生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