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复活“老地名”让城市文脉永存赓续
阅读数:1795 本文字数:1062
吴学安
近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由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该名录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东城区、西城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写制订。这是2021年3月1日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后公布的首个保护名录。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包括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等598处(北京青年报2022年3月2日)。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城市发展的一条重要血脉,承载着人们浓浓的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在不少地方,一些承载了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老地名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北京等地相继推出的公布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定期评估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体现的是对保护地名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北京市公示首批583处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长沙市公布第一批210条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济南市公布第一批100个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近年来,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同时,各地对传统地名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保护传统地名成为许多地方擦亮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主动选择。
老地名里既蕴含着历史文脉,也饱含着“城市乡愁”。每一个老地名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与老建筑、老街巷共同展现了老城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蕴含了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地名,可以积极承载城市乡愁情感与文化记忆,对于包容城市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文化韵味、温润百姓的精神世界,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作用。
老地名不仅是一串暖心的回忆,更是一座城市文化风物的凝聚释放,它的独特魅力超越了“名字”的意义,具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情感色彩。老地名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归属感,是基于传统社会文化结构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对土地的深情、故土的情结、国家的热爱,成为每一个时代吸引人、凝聚人的独有精神资源。为留住城市记忆,北京、南京等城市都开展了“复活”老地名的活动——在消失的老地名中,筛选出有较高知名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将其用于新地名的命名中。
生于斯,长于斯,念兹在兹。保护传统地名,不只是简单地保留地名称谓,更要留住老地名中的文脉和乡愁,恢复旧名重新启用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老地名宝库中“掘金”,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目前,不少城市建立了地名数据库,出台了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组建了地名专家组等。这些举措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层面,能让地名获得更权威的保护,但要发挥好老地名的作用,仍然需要更有温度、更有亮点的细化措施,让老地名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在城市肌理的更新中留下历史的厚重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