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桥笙歌

    本文字数:1561

王帮琴

我在周末的深秋黄昏,从公司大楼出发,踱步到近在咫尺的江边。听闻长江岸线湿地保护项目一期工程早已完成,长达5.6公里的沿江风光带,一路旖旎至老浦口码头,是江北市民的全新打卡胜地。沿江岸前行,移步易景,南京长江大桥,伫立一侧,亘古不言,它是南京城市必须阅读的章节,滔滔江水,像遥远的往事,拂起我的记忆。

十八年前,到南京工作,三月的春意正徐徐绽放,梧桐枝桠由光秃萌出新绿。每天,都会从桥下穿行往返几趟,从欣欣然的春,到皑皑白的冬。铁路桥上,列车从早些年的“咣当咣当”到现在的稳稳飞驰而过。大桥墩身的标语,一直在提醒着,不能忘却的纪念。那时的长江边,原生态的芦苇、丛柳、荒石触目可见,野塘、野菜藏匿其间,独自偷欢;春柳堤岸江鸟两三只,飞掠水面,盘旋大桥;江边是细细的沙,孩童赤着脚,嬉戏作图,孩童长大了,游戏在继续;极目眺望,上下游水天一色、缥缈,青隐隐的树林头上,有幕府山、阅江楼的背影,大自然以山为琴、以水作弦。

与江岸风光带平行的,是公司大楼外的一条梧桐、银杏交织的小路,这些树各依脾性,各写春秋,彼此摘选一些心喜的诗文,一路咏至桥工新村。梧桐、小路、桥工新村,它们都拥有与大桥一般长的历史。转瞬间,已有几代大桥人,生生不息,日出日落,乐于天命。在这里,热热闹闹的早餐中,流淌无数建桥故事,有些人在我的想象中,散发大隐隐于市的味道,仿佛年轻的身躯还在春天,但心灵已绕过好几个深秋,储蓄着放歌的苍茫。

桥处电影院,还残留老剧本的旧痕,紧接着,充当了若干年的菜场,暖暖岁月中,人间烟火气。影院旁边有一幢三层红墙砖瓦楼,建桥人称之为单身宿舍楼,一半开放式走廊式的结构,七十年代典型的建筑风格,走廊外承接蔽日梧桐,公用的洗漱间,每室不足十平米。盛夏周末傍晚,没有空调,风扇声、炒菜声吱吱作响,油烟呛出一阵咳嗽。推开窗户,不远处,大桥上白色玉兰花灯正璀璨绽放,年轻人聚一起,分工合作,一顿简酒淡饭后,沿宿舍边几百米钢轨一路走至大桥旁,去江边“乘凉”,至夜深方回。

夜间,随着每一辆火车的驶过,楼房共振感,假若不关上窗户,汽笛嘹亮,人们亦能酣睡。如今,桥工新村的外壁换了新装,桥处电影院加入新区改建的步伐,单身宿舍楼改为办公楼。时光以亲昵的姿态流过我们的生命,短短二十年,变了很多,不变的亦很多。

那时,去一趟江南,从北堡内步行40余米楼梯,至公路桥面,再转公交。有时间者,或步行,或自行车,辛苦么?不觉得。我会忆起,2018年12月26日,南京长江大桥公众开放日的第一天,“传承大桥精神、重温国家记忆、共话奋斗时代”主题徒步活动,我们拾阶而上,气宇轩昂地登上北堡桥面。风雨中,桥上游人如织,形形色色的雨伞,层层叠叠,为阴冷的天气增添一抹亮丽风景。奔跑的年轻人,跳舞的老年人,走路还不太稳的娃,推行的轮椅……,所有的人,热情满满,共同庆祝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我们曾见证了历史一刻,曾自由行走于这座伟大的大桥,正桥中央。

大桥全新出镜后,夜夜,桥头堡三面红旗,红光流畅反复,渐变光带依附江中桥墩,倒映于水的波央,任由浪花揉碎缓合,江与水,正在行一趟心灵之旅,赋歌百年。我们将百年赋歌融入一百八十平米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史馆,次递展开建桥人、建桥事、建桥精神。有些故事已蕴涵在真理的海洋中,有些相片朦胧中留下期盼的甜美,焕发初心的此刻及过程,我像一个欲挖宝藏的人,用一只疏漏的网袋前去背负珍品,却发觉一路云淡风轻,平常、细节之处的伟大彰显,是那段历史中的寻常。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他们的路在大自然的荣枯里留下了永恒,连天光云影也前来驻足。

这些年,大桥两侧,矗立层出不穷的高楼,有无数扇窗推开时,都能见到大桥,无限风光。此刻,夜色浓淡,再次穿过晶莹剔透的北堡下方,一轮月朗朗入空,星空里星子移动,皎洁银盘总也不老,江水,大桥,明月,灯光,人们,共同和弦,演奏着大桥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