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走近身边的“非遗”——东台发绣

    本文字数:1224

 

图1.2.3为喻继高发绣作品来源于网络

江苏省东台市是中国发绣之乡,其发绣艺术堪称天下一绝,先后绣制出的一大批发绣长卷被世界各级博物馆珍藏。2009年,东台发绣成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年7月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东台发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江苏省东台市现辖行政区域。2021年6月10日,东台发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绣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是以人的发丝为材料,利用头发黑白灰黄自然色泽,用接切缠滚针法,在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艺术品。发绣传说始于唐代,用料取妙龄少女自然色发,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

发绣不腐、不蛀、不褪色,将绘画与刺绣完美结合,充分以人发的特质来绘制出原画的精神面貌及创作构思的意图。绣制人物画的线条,立体感强,凹凸分明;绣制花卉翎毛,层次分明,丝路和顺;绣制动物毛发特点明显、逼真;绣制山水楼阁,古朴典雅,衬光纹理清晰可辨。发绣色彩柔和,风格独特,比丝绣新颖,清隽高雅,耐腐防蚀,利于收藏。被誉为“东方一绝”。

东台发绣源于佛教盛行的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盛唐时期,虔诚的女子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做了一个长梦,魂游地府,梦醒后犹如死而复生,做了一场水陆大会,引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东台西溪是十大盐场之首,佛教最先盛行起来。盐场少女受了海盐的滋润,乌发如云,为了表达虔诚愿望,她们铰下头发,绣制佛像,不经意间开创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宋徽宗年间,士大夫生活奢华,崇尚刺绣,朝廷里设置绣画专科,汴梁城里设立文绣院,绣与画在宋朝富贵奢靡的风气下,融和起来。民间发绣工艺也进入朝廷。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发绣作品《东方朔像》,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绣制,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掠抢,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元末明初,农民领袖张士诚兵败苏州,大量身怀绝技的苏州手工艺人流落东台地区,带来了苏绣工艺,继而进行发绣生产。

明代嘉靖年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的花园里,宅院寂寥,家中女眷相约研习“画绣”,后人称为“顾绣”。顾名世的孙媳韩希孟,绣技精湛,针法和用色神妙独到,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韩希孟的发绣作品《弥勒佛像》珍藏在日本正仓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发绣《停琴伫月图》,亦为韩希孟所绣。

清光绪年间,吴县绣女沈云芝,绣技精湛。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沈氏绣出《八仙庆寿》的绣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改名沈寿。

由于古时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加之发绣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晚清至民国,发绣逐渐衰落。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苏南一批工艺美术人才(包括苏绣、绘画、装裱)下放到苏北,汇集东台,东台因有了这类人才而创建了东台工艺美术厂,专门从事发绣、国画创作研究和生产,使发绣这一古老艺术焕发了青春。

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