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木心的标题艺术

    本文字数:1311

刘  浪

木心作品的精致文风和独特气质让人着迷,其标题亦大多新颖别致、自成格调,很见心思。

木心认为,标题要准确精炼,“字数不宜多”。比如,《琼美卡随想录》共计收文46篇,均为二字标题。《如意》《剑柄》《我友》《呆等》《卒岁》,等等,读起来干脆利落,又韵味无穷。当然也有例外,关于《童年随之而去》一题,木心觉得,“六字已多了”,本可只用“童年”为题,但加上“随之而去”后,意思有转折,意蕴更丰满些。

他一向主张:文字不要写死,标题要尽量生动灵活,甚至不妨偶尔俏皮一下。比如《九月初九》,谈论的是中国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真在题目上标榜,太学究气。想来想去,取‘九月初九’,秋高气爽,登高,念旧”,而“念旧”与文中所抒发的“乡愁”又自然联系起来。如此,题与文便“不相干地相干着”。

又比如,木心颇为自得的《S·巴哈的咳嗽曲》,写他冬夜大雪后去听音乐会,但关注点却不在音乐上,而是演奏厅此起彼落的咳嗽声,行文极其诙谐幽默——“幕间休息,全场咳嗽大作,有博爱平等自由革命成功之感,除了不咳嗽的,其他全咳了”。标题取“咳嗽曲”,不仅呼应了正文内容,而且符合整体上俏皮的语言风格。

木心很擅长化用古典入题。《素履之往》一辑中全部文章的标题,如《庖鱼及宾》《朱绂方来》《巫纷若吉》,均取自《易经》。而《晚来欲雪》,化用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已凉未寒》,化用唐代韩偓的名句:“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寒砧断续》,则出自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我如果用典故,是要发新意,没有新意,不用。”木心反对直接用典,尤其那种生搬硬套的。他的短篇小说《夏明珠》,故事地点在上海,主角名叫明珠,结局很悲惨、教人流泪,所以发表时,题目被编辑改成了《沧海月明珠有泪》。木心忍不住吐槽,“怎么都顺手牵羊般地借一句唐诗来做文章文集的题名,古人是绝不会这样没自尊的”。他当年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用别人的话,自己讲,讲得再不行,文章总是本色的”,还打了个比方:“炒青菜,总是好的。”

金庸主办香港《明报》时,曾定下“五字真言”的用稿标准,其中一字即“图”:图片、照片、漫画均图也,文字生动,有戏剧舞台感,亦广义之图。可能与木心是画家出身有关,他也十分重视文字的画面感。比如,《月亮出来了》《旷野一棵树》《渔村夜》《维斯瓦河边》《佐治亚州小镇之秋》《阿尔卑斯山的阳光面》等标题,都具有很强、很鲜活的画面感和意象性,一下子就将读者拉入了某种氛围之中。

标题作为文章的门脸,尤其读散文,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往往是先看目录上的标题,感兴趣,再去翻读后面对应的正文。木心的自传体散文《塔下读书处》开头写道:“我家后园的门一开,便望见高高的寿胜塔,其下是‘梁昭明太子读书处’,那个旷达得决计不做皇帝……”此文首次发表时,叫《忆茅盾书屋》,意思比较直白。后改为《塔下读书处》,蛮有诗情画意,也多了份悬念,还增添了历史典故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显然更能吸引读者。

木心早已洞悉:“一件艺术品的初稿,往往是个错误,往往是个耻辱……就是它,最后成为杰作”,而秘诀在于不断修改、勘正。写文章拟标题,多推敲、多修改,这或许便是木心“最杀手的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