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中秋话月饼
阅读数:1091 本文字数:1743
古韵包装的中秋礼盒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由于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经异化成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从历史记载来看,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是八月十五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但那时还没有被称之为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时至今日,月饼的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茉莉芝心月饼
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源于苏州,属于苏式糕点,被江浙地区民众喜爱。苏式月饼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酥脆。
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苏式月饼的制作技艺实际上是古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源于唐朝,盛于宋朝。
苏式月饼,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松酥,是苏式月饼的精华。苏式月饼的花色品种分甜、咸或烤、烙两类。甜月饼的制作工艺以烤为主,有玫瑰、百果、椒盐、豆沙等品种,咸月饼以烙为主,品种有火腿猪油、香葱猪油、鲜肉、虾仁等。其中清水玫瑰、精制百果、白麻椒盐、夹沙猪油是苏式月饼中的精品。
苏式月饼选用原辅材料讲究,富有地方特色。甜月饼馅料用玫瑰花、桂花、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芝麻仁等配制而成,咸月饼馅料主要以火腿、猪腿肉、虾仁、猪油、青葱等配制而成。皮酥以小麦粉、绵白糖、饴糖、油脂调制而成。
素五仁儿月饼
京式月饼
素五仁儿月饼是北方地区月饼类食品的代表品种之一,花样众多。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在北方有一定市场,其主要特点是甜度及皮馅比适中,一般皮馅比为2:3,重用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
酥皮儿的素五仁儿,打开包装,浓浓地麻油香袭来。用刀小心切开,酥皮层层剥落,隐约可辨的核桃仁、杏仁、瓜子仁等果料,一口下去,松酥利口、绵软细腻。
蛋黄莲蓉月饼
广式月饼
广式月饼是广东省地方特色名点之一,广式月饼因主产于广府民系的分布地区而得名,起源于唐代,成型于明代,兴盛于近代,流行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广大地区,清末已走出国门,远传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华侨聚居地。在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月饼象征亲人团圆,是中秋佳节寄寓美好愿望的应时食品和礼品,故广式月饼制作一直长盛不衰。
广式月饼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民间作为中秋节应节食品,是中秋月饼的一个形式,广式月饼口感符合南方人的口味。广式月饼闻名于世,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它的选料和制作技艺无比精巧,其特点是皮薄松软、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包装讲究、携带方便,是人们在中秋节送礼的佳品,也是人们在中秋月圆之夜不可缺少的食品。
广式月饼的代表就是蛋黄莲蓉月饼。莲蓉清香,蛋黄美味。好的莲蓉甜而不腻,切开后,蛋黄流油,秀色可餐,入口软糯。
玫瑰花月饼
创意月饼
最早的创意月饼,应该是云南特有的玫瑰花月饼。玫瑰花月饼是具有云南特色的云南经典点心代表。鲜花饼在云南当地烘焙品牌大都均有销售。鲜花饼也是中国四大月饼流派滇式月饼的经典代表之一。鲜花饼的制作缘起300多年前的清代。由上等玫瑰花制得的鲜花饼,因其特色风味被列为宫廷御点,深得乾隆皇帝喜爱。
自然,深入人心的还有冰淇淋月饼,代表自然是元祖雪月饼。绵密细致的冰淇淋,配上香脆煎饼皮,一口下去可享受到多重的味蕾刺激。现在不少咖啡店也加入了制作月饼的行列。以咖啡为主的星巴克星月饼近几年也占据了一定市场。
现在的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多多,再加上各种精美包装,简直都成了“艺术品”。今年的月饼主打“国风”,在包装的设计上更注重中国元素,让人眼睛一亮。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