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跨越三个世纪持续生产经营
百年大生传承红色力量
本文字数:3114
1926年春,南通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南通独立支部在大生纱厂诞生。1991年,建党70周年之际,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大生集团内建碑纪念。
由朱德总司令题词的“东方红”黑板报,每月一期,71年未间断。
大生码头牌坊建于1907年。“大生马头”四个字由张謇亲自书写,没有石旁的“马”寓意大生是一匹活马。
建于1900年的公事厅是大生纱厂管理机构的办公楼,现为“大生厂史陈列室”。张謇先生的铜像屹立于庭院中。
建于1915年的钟楼,原为大生纱厂门楼,一直是大生纱厂标志性建筑。
建于1897年的专家楼,原为来大生纱厂指导工作的英国专家使用,现为大生党建活动基地。
穿越了三个世纪的大生历经风雨走向辉煌。如今的“数字化纺纱车间”引领中国纺织智能制造。
具有百年历史的清花车间及仓库等至今仍在使用中。
本报全媒体报道小组在现场采访。
“作为国家工业遗产,大生创造了持续生产经营122年的中国奇迹…… ”火红的五月,当我们全媒体采访小组来到了江苏大生集团时,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启祥一直兴奋于企业创造的跨越三个世纪的奇迹。跟随他从一座座百年前的西洋建筑穿越到国内第一条全流程国产数字化纺纱车间,我们发现,厂区内的“中国共产党南通独立支部纪念地”碑以及“东方红”黑板报等红色遗迹,似乎是这座百年老厂不断焕发生机的不竭动力。
产业工人聚集 催生第一个党支部
根据《江苏工会志》记载的南通大生一厂工人运动史料,我们联系了江苏大生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启祥。为了便于我们采访,他也特意收集了有关资料。
据张启祥介绍,1895年之前,南通唐闸地区还是一个被大片农田包围着的小集市。本着“实业救国”的理念,清末状元张謇放弃仕途, 于1895年开始募股集资设纱厂,历尽艰辛,费时四十四个月,终于1899年5月建成纱厂,开启了中国机器纺织的先河。
随着企业的不断兴建,一大批产业工人汇聚在此。具有家国情怀的张謇信奉“父教育母实业”,便利用企业的盈余,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1912年在大生纱厂内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即后来的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院校),不仅帮助各地进步青年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
在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读书期间,来自江西的邱会培收到了好友袁玉冰的来信,希望他对当时的“模范县”南通展开社会调查。邱会培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到大生一厂车间工人中去观察、询问、调查,完成了《南通调查》,对工人们的真实生活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这段调查经历,更加坚定了邱会培的革命理想,更加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25年5月底,邱会培和同学们从报纸上看到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决定发起南通学生开展后援活动。6月4日下午2时,纺织专门学校大操场上,群情激愤,不时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声。参加声援大会的绝大多数是工人,还有农民、学生。大会结束后,邱会培又参加了南通学生后援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南通学生上海五卅血案后援会”。邱会培被分配在后援会的募捐股,他发动纺校同学,在唐闸镇组织集会和游行。接连几天,他们在唐闸沿路宣传惨案真相,开展募捐活动。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工人接触到了阶级斗争思想,懂得了革命道理。
历经革命运动洗礼的南通地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条件日趋成熟。在工人运动最为活跃的唐闸地区,南通第一个党组织——南通独立支部应运而生。张启祥介绍说,1926年上海一份《组织系统表》上有短短26个字的记载:“四月,南通已有独支,有党员6人,书记为邱会培,属上海区委领导。”张启祥说,这份历史资料表明,南通第一个党组织出现在唐闸,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张謇重视教育,大批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聚在一起,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而当时的唐闸汇聚了数万名工人,这是最具斗争精神的群体。作为支部书记的邱会培,通过给工人上识字课,巧妙地向工人灌输革命道理,并利用职工夜校阵地有力地推动了工人运动。
“ 东方红 ”黑板报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饱经动荡变乱、挣扎图存的大生纱厂获得新生。南通市总工会原副主席羌步蟾在《我与工会六十年》一书中写道:“1949年3月19日南通大生一厂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4月12日召开工会成立大会。这是解放后全市成立的第一个基层工会。不久,大生副厂、三厂、复兴面粉厂、资生冶厂工会及绸布、棉纱等其它35 个基层工会也陆续成立。市总工会经过市委职工工作队八个月的筹备于1949年10月25日召开南通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29日大会选举产生了南通市总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宣布了南通市总工会正式成立。”通过这段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大生工会在整个南通地区的影响力。
1950年,原大生一厂老地下党员孟桂林、朱炳生出席全国纺织工会代表大会,根据日程安排,7月17日朱德总司令将在全国总工会大礼堂向与会代表作抗美援朝形势报告。孟桂林、朱炳生得知后十分激动,心想大生一厂的党支部公开了,工会建立了,企业正筹办黑板报,如果能请朱总司令为大生板报写个报头该多好呀。于是他们会前准备好了纸笔,在朱总司令讲了一个多小时休息期间,主动上前敬礼报告,恳请朱总司令题写报头。朱总司令听说是南通大生一厂的代表,十分高兴,当即接过纸笔,写下了笔力遒劲的三个字——“东方红”。
孟桂林、朱炳生回厂后,在向广大职工汇报大会盛况、精神的同时,向大家报告了此事。大生一厂的职工闻讯后十分高兴,纷纷奔走相告,感谢朱总司令对大生的关爱和支持。当年8月1日,大生一厂《东方红》黑板报正式创刊。
张启祥介绍说,71年来,由朱德总司令题词的“东方红”黑板报延用至今,大生一厂《东方红》黑板报每月一期,从未间断,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特别是“东方红”三个字,一直熠熠生辉,伴随着大生厂改革、发展,激励着大生人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创造了“百年大生”一个又一个辉煌。
劳动模范功勋员工
推动“ 百年大生 ”长生
在数字化纺纱车间,我们见到了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兰女。这位党的十九大代表、“80”后“外来妹”说起中国纺织技术革命的先行者郭锁珍等老劳模,充满了敬意。
郭锁珍在11岁那年,就进入大生一厂成为纺织车间的一名小小童工。新中国成立后,郭锁珍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操作法,连续多次打破全国摇纱产量纪录。1959年一年时间,她就带出了27个“小郭锁珍”,闻名全国,大大减少企业资金投入,大幅提高了生产效能。凭借着独创的摇纱先进工作法,郭锁珍不断刷新着全国摇纱纪录,她所在的纺纱车间和大生一厂,成为了行业“神话”。 1956年、1958年、1959年,郭锁珍因出色的纺纱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前往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成为建国初期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88年进入大生集团的邱建新,最初只是最普通的保全工。他动手能力很强,特别喜欢捣鼓设备。当时大生集团为了生产发展引进了不少进口设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备慢慢老化,维修成为一个难题。“如果原厂返修,不仅耗时,费用也很高,我就想看看能不能自己来修。”邱建新下定决心,泡在车间里钻研这些进口设备,并不断请教老师傅,还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邱建新对各种纺织设备都了然于胸。一台浆纱机原厂改造,需要近30万元的费用,邱建新带着一支队伍自己改造,只用了6万元。而且改造后的设备不容易坏,返修率低,一年又可以省下2.5万元。在他的主持下,集团设备故障率下降了32%。凭借这些优异表现,2013年,邱建新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百年来,南通大生的傅丰祥、郭锁珍、周萍等124名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以及功勋员工们,在“张謇精神”的感召下,他们以坚韧与勤奋,将中国民族工业的“活标本”延续生产三个世纪。作为新生代劳模、南通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李兰女感慨多多:“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