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工会要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

    本文字数:1918

 黄海国

1991年6月中旬,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给常州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这次受灾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面积之大,程度之深,是常州地区历史上少有的洪涝灾害。三十年后回顾我们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非常有意义。

1991年6月12日以来,常州地区滂沱大雨下个不停常州地区最大的外贸白家桥仓库在水面上漂浮,纺织品仓库3号、5号仓间及其他仓间面临被洪水吞没的危险,地下水随着下水道窜入库区低洼区。据当时统计,常州对外经贸系统十个仓库九个仓库的库区被淹,5个仓间12600平方米内进水的。外运车队场地50348平方米成了一片泽国,积水最深处达80厘米……情况越来越严重。此时,工会必须迎难而上。

一、拿出主见,及时部署。6月15日上午、7月2日上午八时许,时任对外贸易工会委员会副主席的我,通过电话总机两次向各基层工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站到抗洪排涝护库保商品的第一线,组织职工投入抗洪排涝抢险,保护仓库保护出口商品的安全。同时对职工家庭住房进水的,工会要组织力量帮助撤离危险区,对生活问题要妥善安排,并将受灾情况及时告诉常州对外经贸委员会。电话总机值班员姜君曙同志认真的打好接好每一个电话,传达了工会的声音。基层党、政、工领导反映较好。

二、掌握动态,及时跟进。6月15日,根据委工会的通知,各基层工会迅速组织了救灾互助组(抢险队)。粮土进出口公司、外运支公司、纺织进出口公司、包装支公司、三官塘仓库等6个单位帮助16户职工搬家具垫高物品,帮助7户职工撤离危险房屋并给予妥善安置。我们先后走访慰问了112户在职职工家庭和退休职工。通过各级工会干部的辛勤劳动,把党的温暖送给受灾职工。

我在7月9日下午党委召开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会议上,代表委工会就职工补贴救济工作提出三条具体意见:首先是慰问受灾职工,调查灾情,把职工受灾的情况调查清楚,要解决的问题调查清楚。其次根据受灾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本人收入等情况,分别给与补助。并明确补助标准为50~100元,100~300元,300~上千元。到会的基层书记说:有个尺度好。

三、 心有职工,敢于担责。在抗洪救灾工作中,工会委员会及时对基层和职工反映的问题作出明确而果断的答复,并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取得支持和关心。6月14日又下暴雨。6月15日有三个公司问我:职工家中进水,回去转移物品、搬家,是公假还是事假?我毫不犹豫,明确答复属公假,不但要作公假处理,而且还要派人去帮忙。并及时和有关部门商量,统一答复口径。上午11时前,我向委领导作了汇报,并报告市总工会社会保障部。我还和委工会委员邵大京一起,顶着大雨到荆溪村12号时国平家察看倒房现场。

四、慎选重点,及时通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我党优良传统。越是危急关头,领导越会主动关心职工。7月8日上午,委领导叶高东、吴金堂、张连富等询问职工受灾情况。我向领导如实汇报了职工受灾情况。委领导提出立即走访慰问受重灾的职工家庭。委工会根据调查情况,提请委领导慰问看望5户重点对象。并陪同委党政领导一起登门慰问,送去慰问款1000元(各200元)。委领导的亲切关怀给工会工作很大支持。委工会及时向全系统通报了慰问看望情况。

五、真情帮助,落到实处。为帮助受灾职工家庭恢复正常生活,重建家园,需要工会真情帮助,助一把力。委工会委员会于7月15日上午专门开会讨论了“六点办法”(保险公司赔一点,单位行政补一点,对方单位援一点,互助互济捐一点,亲朋好友送一点,上级组织拨一点。即“六个一点”),并确定七月份工作重点是做好受灾职工慰问安置工作。1992年,常州巿总工会在江苏省总工会生活保险工作会议上《群策群力抗洪灾互助互济渡难关》交流材料中介绍说:在开展互助互济活动中,对外经贸工会提出的“六个一点”的办法,在职工互助互济活动中比较有典型意义。

六、做好宣传,促进生产。在抗洪救灾中,我白天深入基层,赶到现场,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通报动态。将了解到的各单位情况、委领导指示、上级要求等及时准确向下传达,下情及时如实汇报。并迅速向市总工会和委办公室报告。晚上或休息间隙,将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分析归纳,整理撰写成稿,编发《常州对外经贸工会工作信息》等,及时传递上下信息,积极推广有典型意义的做法,共出了三期专辑,上报市总工会,并报送经贸部、省外经贸委、全国、省、中国财贸工会及省财贸工会。

基层工会还运用黑板报、“照片集锦”反映抗洪救灾中的动态。8月份,全系统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八五”智慧杯合理化建议活动。在困难的条件下,争取早日恢复生产,努力完成市外贸收购计划,为常州实现“五大计划”贡献力量。

1991年10月,江苏省总工会表彰工会系统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常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工会被授予“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 作者系原常州市对外经贸工会联合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