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工会“硬核力量”

    本文字数:2584

李嘉宝

日前,来自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工会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就“高质量发展与工会工作”这一主题在上海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陶志勇:

探求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须从方向引领增三性、协同聚力扬优势、精准滴灌补短板、固本培元强根基等多维度统筹推进。

维度之一:方向引领增三性,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工会的所有工作、所有活动都要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来开展,实现工会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统一。增强政治性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工会与党的关系;增强先进性的关键是要承担起组织动员广大工人阶级为完成党的任务而奋斗的重大责任,引领工人阶级跟党走,使之成为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的政治责任;增强群众性要求工会必须克服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隔空喊话、封闭运行的倾向,建立健全联系职工的长效机制,成为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贴心人。

维度之二:协同聚力扬优势,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推动工会高质量发展要善于借势发力,充分发挥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群众优势、资源优势等五大优势,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作用、体现作为。

维度之三:精准滴灌补短板,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补新业态人员权益维护不到位的短板,创新维权新思路;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乏力的短板,突出以企业为推进产改的主体,搭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能形成体系框架;补智慧工会建设迟滞的短板,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工会治理能力提升体系、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会服务应用创新体系、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工会网信基础支撑体系,打造工会工作新亮点。

维度之四:固本培元强根基,这是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直面劳动领域中相对弱势的新业态人员对入会条件、入会方式、工会组织形式、经费管理体制、工会工作方式、服务维权能力等带来的全方位挑战,着力解决好他们“能否入”“怎么入”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一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总之,通过把方向找准、长板拉长、短板补齐、地基夯实等路径,实现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工会主席 杨鹏飞:

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队伍

面对高质量发展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要求,我国工会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第一,思想认识的挑战。目前仍有一些工会对于职业教育、技能提升等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直接相关的工作不够熟悉和重视。

第二,手段措施上的挑战。虽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但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利产业工人权益维护,如收入差距、劳动者维权和农民工获得公共服务困难等问题,仍待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三,人员力量上的挑战。目前的工会干部队伍需加强培养,特别是一些企业、基层工会中,工会干部多为兼职、专业性不强。

基于此,对工会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提几点参考建议:

1.认清意义、强化自觉。创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中国工会的历史责任和新形势下的立身之本。各级工会组织要增强认识,切实重视这一工作。要积极争取党政、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在广大产业工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水平,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机制,整合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对于传统的工会组织非常熟悉的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方法,比如评模、福利工作等,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发挥其作用。对于长期比较忽视的职业发展、技能提升,应当积极推动企业单位予以重视。对于不太擅长的集体协商、维权等工作,也要迎难而上,加以推动,真正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蓬勃发展的工会硬核能力,绝不能自甘边缘化。

3.着力推动工会改革和力量建设。一是在工会组织内部,比如在上下级工会,地方性工会和产业、企业工会,要合理配置资源和责任,分工推进。二是要不断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队伍,为高质量发展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王向民:

中国工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展望

近年来,全球化逆转、国际局势动荡,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际国内双循环),对中国工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工会必须适应国际领域劳动关系的结构性变动,遵循国际劳工规则,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导致经济全球化的逆转,并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国际上的国家利益至上与贸易保守主义,国际资本逐渐回流到本国,引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变动。第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国内的底层白人与华尔街资本家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导致美国社会分裂,美国阶级力量发生变化,欧洲政治极端右倾,导致劳动运动的再起。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失业人口增多、劳动产业规模缩小等问题,国际劳工问题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会影响中国的工会发展。

其次,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带来跨国劳动关系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挑战。

再次,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推行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也会面临国际劳工标准以及如何与在地国劳动关系协调的问题。

最后,中国的劳动移民尤其是国际劳动移民越来越多,如何处理移民劳工对中国的感知以及在劳动关系冲突中的协调解决,是中国尤其是工会应当关注的问题。其一,在法律层面,劳动移民不仅要遵守国际劳工组织的规章制度,还应该融入中国的劳工环境和规约协议中。其二,企业应该奉行和发展面对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加深对于海外国家劳工政策的学习,建立更加完善的劳工争议解决协调机制,不拘泥于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规范。

随着我国全球融入的加深及区域合作协议的签署,我国劳工标准、劳工保护等领域的对接开放摆上重要日程,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其一,在法律体系层面,中国对于劳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已有较多,在劳工立法层面和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劳工政策方面也有相应的突破。

其二,在制定劳工保护议题范围层面,我国在国内劳工标准制定层面有步骤地学习和对接国际劳工标准的优质内容,不断提高更高水平的劳工政策的供给能力。

其三,在劳工政策实践层面,我国劳工协调机制、纠纷解决机制等正逐步健全和完善。

其四,在后疫情时代与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亚太区域的国家以区域合作为主线,为继续深入推动全球化进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