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青山看不厌

    本文字数:1675

吴成芳

连云港市海州区绵屏山北麓,有一小山头,海拔不足百米,方圆不足百顷,却因宋代诗人石曼卿任海州通判时常登临读书而闻名,吸引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前来此处瞻仰,一揽胜境,这就是石棚山。早在1982年,石棚山即被江苏省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AAA级风景名胜。如今吸引了无数纷至沓来的游客,到此一睹这一人文与自然美景相辉映的明珠。

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石棚山因“山有巨石覆压岩上如棚因名。”早在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三甲进士林廷玉,在谪任海州判官时留有《朐阳八景诗》,其中第二景“崖阴积雪粉妆峰,石室春风霭气浓”,就是描写石棚山美丽景象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石棚山的自然风光的称颂和热爱。

自然环境优美,人人称奇的石棚胜境,更主要是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石棚山南依锦屏山的数峰环抱,山上数峰溪流长年不竭,顺着涧沟下洩,到达石棚山北麓形成碧水深泓,宽约上百至数百米,东西横亘弯曲长约一二千米的王庄水库。景区西边从广场大门向上沿山坡延伸,约载种有千亩左右的果园,常年有专人管理。这处胜地千百年来历经无数次战火纷飞,景色依旧,遗存在石棚山上的人文古迹,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留下了那段辉煌。

石棚山从古至今令文人墨客、社会大众青睐有加。小山上下,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僻静幽邃。连山青翠,青绿绵延,高柯丛樾,茂盛繁密,奇花异草,杂然如绣,美不胜收。特别是到了春夏之时,那大片果园,桃李芬芳,花团锦簇,妩媚秀丽,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正如清代常安(曾任江苏巡抚、漕运总督)形容的那样真是“兹山绕桃李,山色相映发。”人们看到这处青山,定会心情愉悦,流连忘返啊!

大山掩映下的石棚山,不仅仅有青山绿水的美丽,更有让人仰慕的诗人石曼卿(994—1041年)和众多的历史名人的足迹。石曼卿曾任过光禄寺丞,官至太子中允,因官场斗争几次遭贬谪。直到宋仁宗明道年间(1033年),经范仲淹引荐为海州通判。他在任上工余闲暇时间常来幽静的石棚山读书。在山顶的南侧,一块巍然巨石凌空飞出,大幅前倾,根底下如洞室。身在其中,能遮骄阳,能避风雨,确是一处幽静天然的读书场所。在山体的石壁上镌刻的“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斗大隶书,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海州知州廖世昭题勒,至今字迹清晰完好如初。它让后人追忆石曼卿已往岁月的风彩,更是把美留在了青山。岁月默默地流逝,它在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沧桑和传奇佳话。

石曼卿读书旳这处石室,还有那些美丽的传说,无不令后人敬佩。欧阳修在《哭曼卿》写道:“嗟我识君晚,君时犹壮夫。”尊他为贤人,豪杰。他在《六一诗话》中描述:“石曼卿通判海州,了无花卉点缀映照。使人以泥裹桃核为弹,抛弃于山岭之上。一二岁间,花发满山,烂若锦绣。”这段诗话不也正说明石曼卿的廉能有为?苏轼两次赴任途经海州,专门登临石室寻访石曼卿读书的遗迹,追寻那逝去的读书声,流露出一腔情怀。第一次相距“仙人一去五十年”(取五十为整数),即宋仁宗熙宁七年(1074年),他由杭州到密州上任途经海州,从答“蔡景繁题海州石室”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中出锦绣,依天照海花无数。”可以看出苏轼这位历史上名人,从内心里对先贤的那种事业上的认真,时刻惦念着百姓,为这片大地着想,诗中由衷地崇敬石曼卿溢于言表。

石曼卿为官清正廉洁,办事公正,高风亮节,在逝世后,历代政府地方官吏,文人墨客对其德行无限崇拜和敬仰,遗存在石棚山上的刻石留下不可磨灭的详实记录,无疑将长久传播下去。在山顶的半圆形巨石上,正面镌刻着”高行清风”四个字径一米的楷书,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海州知州王同亲自书写。在山头东壁上刻有明末清初诗人戴易的诗:“一片寒云覆石棚,空岩花草孰知名?何当自有山川后,千古惟闻石曼卿。”这些刻石是对千古先贤的赞颂,也是刻在千秋后代人们心中的丰碑。

无言的时光,跨越了千百年时空,这里的青山常在,不变的是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里的那对千古圣贤石曼卿的敬佩和仰慕。青山绿水,令人淘醉,令人向往,石棚山充满着绮丽和沧桑,满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石曼卿的故事,也必将为人们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