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程卫国:航空追梦人 丹心报国志
劳模故事讲述人 张可心
“外国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也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程卫国,是为歼10飞机提供动力装置系统的一名设计员。冷战末期,某型应急动力装置是西方对中国实施严格技术封锁的一个产品。刚从学校毕业的程卫国,担任歼10该型动力装置系统中某高超音速高负荷小涡轮的主管设计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程卫国一头扎进研制工作中,不停地向厂里从事火药起动机、空气起动机的前辈请教技术问题,并大量查阅国外相关资料。一有空闲,他就趴在办公室的计算机前,将收集到的试验数据输入进去,寻找其中的共性规律,并以数据和试验成果为依据,大胆提出改进设计建议,推进研制进程。该型动力装置的涡轮研制成功后,顺利通过了有关单位专家的评审,产品原理样机也顺利通过了原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国外用了近30年时间研制并对中国严密封锁的技术,在程卫国团队的协力攻关下,只用短短4年时间就取得了重大突破。
产品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后,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有一次,程卫国的攻关团队在试验室对某型产品进行肼燃料试验。试验开始不久,攻关团队隔着观察窗发现试验间里的产品管路窜起了火苗。望着迅速窜高的火苗,程卫国转身就朝着放在角落里的灭火器跑去。“还没来得及进门,就听到试验间传来巨大爆炸声,产品已经被炸成了碎片。”事后回忆起当时的画面,程卫国仍觉得有点后怕。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性能和高可靠性,程卫国带领团队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光是任务书,程卫国就写了100多页,其中的更改单甚至超过了文件的数量。“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提及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程卫国说:“组织信任你,团队看着你,你必须要往前走!”经过团队数年不懈的努力,某型动力装置按期完成工程样机的研制,并通过了装机前的所有地面考核项目,按期交付给主机第一台装机件,按期完成01架飞机的所有地面联试,是新型号战机中唯一一个装机后没有任何遗留问题且一次性通过飞机地面联试的系统。
某型动力装置除了做地面试验外,还要进行模拟高空试验。当某试验基地同意接受该项任务时,距离新机首飞日期只有短短十天的时间。为保证试验过程有效,每次程卫国都亲自出马,几乎要连轴干活24小时才能休息。产品装拆、加油、加化学剂、更换化学剂以及试验后的废气处理工作,都要在试验舱内进行。进出试验舱,需要猫着身子,穿过一个直径50厘米的“猫耳洞”通道;做完高温试验后,试验舱内犹如70余度的蒸笼;做完零下50余度的低温试验后,试验舱内是手碰一下金属就会粘上去的冰库,再加上各种气流通过试验舱时震耳欲聋的噪音,每进去一次都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严酷的试验环境中,程卫国带领团队成员如期完成了模拟高空试验。他说:“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工作也没有你我之分,脏点累点没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以团队工作的模式培育新人,为国防事业储备后备力量。”2010年,程卫国劳模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制定《青年设计人员培养计划》,明确了三年的培养周期和“四个一”的培养目标。工作室注重科技创新,开发出的某型机用某型辅助动力系统是该飞机最大的附件系统,每年创造产值超过4亿元。工作室被认定为“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奖一、三等奖各2项,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承担了包括工信部、空装、集团及南京机电各个类别共计9项预研课题。
如今,年过半百的程卫国仍然从事着他喜欢的飞机动力系统装置研发工作,带领着他的团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朝着机电系统综合集成方向迈进,逐步开辟空间飞机能源系统等新的领域。有人问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究竟为了什么?”他用手推了一下鼻梁上厚厚的眼镜,笑着说道:“既是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这份初心和使命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