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王韬的传奇一生
本文字数:1781
苏州甪直,古称甫里,地方虽然小,历史上却出了很多名人,唐代有陆龟蒙,宋代有马友直,明代有许自昌,清代最有名的就是王韬了。
王韬原名王利宾,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诗文出色,县考得了第一名,次年考举人失败,就留在家乡做私塾先生。父亲王昌桂也是私塾先生,后来因经济拮据,跑到上海,替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管的教会印刷机构墨海书馆打工。墨海书馆是近代上海第一家采用铅字印刷的出版社。王昌桂的工作是助译,即将传教士的口译笔录成文。父亲去世后,22岁的王利宾顶替了父亲这项工作。他头脑灵敏,文采斐然,很受麦都思器重。王利宾协助翻译的作品有《圣经》《华英通商事略》等书。受传教士影响,王利宾28岁时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麦都思给王利宾开的薪水是每年二百金,应该不算低,但他老觉得太穷,不够开销,可能因为他爱交际喜吃喝,又常常去风月场所的缘故吧。
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挺进上海。1862年正月,王利宾化名黄畹,向太平军将领刘肇钧上书献计,未被采纳。本来这事也就结束了,可谁曾想事有蹊跷,三月,清军和洋枪队攻占上海外围太平军营垒,在打扫战场时缴获署名“黄畹”的信函。李鸿章派人调查,查到是王利宾所为,就下令通缉。这件事轰动上海,当时人给了王利宾一个绰号:“长毛状元。”太平军蓄长发,清军蔑称为“长毛”,因王利宾向太平军献计,故有此称。听闻通缉令,王利宾慌了,先是躲进英国驻上海的领事馆,四个月后,搭乘英国怡和洋行的一艘邮轮“鲁纳”号逃往香港,从此改名为王韬。
到了香港,王韬在麦都思的老朋友传教士理雅各的英华书院工作,协助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十三经》,后来又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频频发文,评论时事。业余时间勤于读书笔耕,又广交朋友,日子过得倒也不寂寞。
1867年,理雅各回英国苏格兰老家探亲,想在家乡多呆几年,就写信邀请王韬前往英国,协助他继续翻译儒家经典,王韬欣然同意。在伦敦,王韬参观了1851年英国为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即世博会)而建的水晶宫。这座巨大的钢结构玻璃面建筑及其内部陈列物,令他感觉光怪陆离, 奇幻莫测,目眩神迷。王韬还应邀前往牛津大学作题为《儒家与基督教之比较》的学术演讲,阐扬孔子的仁爱之道。最后王韬抵达风光旖旎的苏格兰杜拉村,住了将近两年,协助理雅各完成了儒家经典剩余部分的翻译。王韬此次欧洲之行,游历了多国,每到一处,都要考察各国风俗、经济和政治,加以记录,后来编成《漫游随笔》刊行。
1870年,王韬随理雅各一同返回香港。路过伦敦时,王韬把随身携带的一万一千卷汉文书籍全部捐献给大英博物馆,受到伦敦士人的同声赞叹。回港后,王韬在鸭巴甸租了间小屋,命名为“天南遁窟”,自号“天南遁叟”,开始煮字鬻文的生涯。他一边继续担任《华字日报》主笔,一边努力著述,先后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陆续在《华字日报》《申报》上连载,大受读者欢迎。
1873年,理雅各返英,王韬集资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于次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随后王韬任主笔十年之久,共发表八百余篇政论,鼓吹变法维新、兴办工业以自强。1875年,王韬发表了《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政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影响颇大,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
日本朝野人士极为推崇王韬的《普法战纪》和诸多政论,1879年特意邀请王韬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旅日期间,王韬结识了一批日本维新人士,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撰成《扶桑游记》。不过此书所记多为游宴之事,考察成分少。
十余年前下令通缉王韬的李鸿章读罢《普法战纪》,也不禁称赞王韬“识议闳远,洵为佳士”。1884年春,在丁日昌、盛宣怀等人的斡旋下,王韬回到阔别已久的上海,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他被聘为《申报》编辑。次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又过一年,王韬担任格致书院山长,推行西式教学。王韬晚年仍著述不辍,出版有《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等。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他修改给李鸿章的《上李傅相书》,推荐给《万国公报》发表。1897年,王韬病逝于上海城西草堂,享年七十岁。
纵观王韬的一生,可谓颇具传奇色彩。他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教育,起初厌恶西方文化,后来慢慢改变,亲眼目睹欧洲文明后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并经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提出了一整套变法强国的方案。他的思想被后来的维新派所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袁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