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周占贤:让南通仿真绣绽放绚丽光华
本文字数:2136
南通仿真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占贤在创作
庭院秋声
牙板清歌图
花荫双鹤图
王鉴山水画
记者 刘涛 通讯员 天驰
乡土人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振兴经典产业的“金种子”,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这些“田秀才”“土专家”,身怀绝技、独具匠心,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和领路人。海门沈绣研究会会长、南通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周占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多年来,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激活仿真绣优秀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刺绣衍生产品,让传统技艺绽放耀眼光华。她创作的绣品多次获得全国民博会、省艺博杯、博览会金奖,刺绣工作室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弘扬传统技艺
周占贤出生于南通市海门区三星镇,这里曾是沈绣大师开创沈绣事业的地方,这里的刺绣女工名扬海外。她的母亲也是钟情刺绣的苏绣传人。记忆中她总是看到母亲手捧绣绷,耐心刺绣,眼神里常常流露出恬淡欣喜。年岁稍长,周占贤就主动接过母亲尚未完成的活计,扎上几针,还真的像那么回事。耳濡目染中,周占贤不知不觉学会了绣花。1993年,周占贤带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办江苏凯利绣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弘扬传统技艺,让仿真绣文化瑰宝转化为产业优势,在现实生活中绽放光彩。
“同样的线怎么绣出不同光影?画法与针法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色彩过渡?”
在绣艺道路上,周占贤在文化中深耕,在设计中创新,不断探索前行。她见贤思齐,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培中、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研究室主任储有莲、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沈绣专家王建华、吴玥等请教,还向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沈绣画师陈佐学习赏画、选画、绘画。购来沈寿《雪宦绣谱》等一大堆绣艺书,每晚学习到深夜。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周占贤终于掌握了沈绣的全套工艺,并与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合作,培养了一批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新一代刺绣复合型绣娘,组建了一支高技能人才团队。
周占贤带领团队持续开发刺绣衍生产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刺绣精品、丝绸服饰、绣织家纺等,以量身定制、个性化设计、品质服务,在行业引领时尚潮流。她们创作的刺绣作品《国宝熊猫》、《一路高歌》等赠予南非总统夫人、塞尔维亚总统等国家领导人,巨幅大型的双面绣《玉兰图》陈列在全国妇联贵宾接待室,设计的旗袍申请外观专利100多个。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展览50次,获得各级各类30多个项奖。周占贤也先后荣获海门劳模、海门工匠、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绣出小康画卷
“这丝线还能更细些,一半清风,一半月圆。以针作画,以线当墨,一枝一叶,一帆一船,桨声灯影,水音小调皆在手中流转。”这是周占贤正在指导绣女如何才能绣出更好的作品。她带领绣女们在家门口就业,绣出小康生活,更是传为佳话。
公司成立了周占贤劳模工作室、全国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女企业家追梦学习社、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经常举办刺绣培训班,周占贤手把手地教姐妹们劈丝,穿针引线,从一个小点开始创作独一无二的刺绣作品。定期邀请专家和学者探讨刺绣的研发和沈绣文化的传承,组织绣娘去深圳、苏州、北京等地学习。每年聘国家级大师点评作品,聘请省级大师、南通三四代沈绣大师来公司传授技艺,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公司常年在外设立刺绣加工点,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上“自由班”,赚钱顾家两不误,提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公司还为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免费教学并积极为她们安排就业实习,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纺织、服装等专业的人才,帮助越来越多的人用绣花针和银丝线,绣出一条勤劳致富的锦绣路。
在公司精心培养下,绣工徐美玉相继荣获“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斩获“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获二等奖。公司也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摇篮奖、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周占贤劳模工作室则荣获南通市十佳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
传承文化瑰宝
每周六下午,凯利公司的绣花师傅都会准时走进海门中学的教室,进行沈绣教学社团活动。老师们给孩子讲解沈绣的文化历史和精湛的绣法,绣工们则耐心地教孩子们刺绣,孩子们在针眼穿梭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奇特和无穷的魅力。
为更好地传承弘扬百年沈绣,公司定期开展培训班,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海门中学、海门实验小学、海门一中开设了非遗社团课,联系聘请省级大师去学校授课,让师生们感受到沈绣的魅力,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刺绣艺术并参与到学绣的队伍中来,刺绣技艺由此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凯利公司与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合作,无偿举办沈绣培训班,还吸收贫困学子成立了“凯利绣品春蕾班”,将沈绣传承从娃娃抓起。公司设计主任于亚敏,多次去南通大学非遗传承班学习,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她授课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尊敬。
他们还支持立德少年文化公益创投项目小蜜蜂公益社团学习刺绣。近年来,公司正在规划建设刺绣艺术馆及刺绣培训基地,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文化观赏地、培训传承基地。公司每年拿出经费支持办好《沈绣》刊物。积极参加旗袍秀、汉服秀的演出活动,宣传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公司参与创作拍摄了沈绣题材的微电影《青丝恋》,参与中央电视台《味道》栏目拍摄文化特色纪录片宣传仿真绣,努力当好百年传统技艺的学习者、传承者、宣传者、引领者、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