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走近身边的“非遗”——南通仿真绣

    本文字数:1107

“妙相夺天真,针针巧入神。几多瞻佛者,还想用以人”。这是宋代诗人蔡载赞叹绣绘传神、针黹精巧的诗句。刺绣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图案的绚丽多彩,更在于其写意抽象的神韵。“今天,我们来一起品味身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仿真绣。

南通仿真绣又称“沈绣”,是苏绣的重要分支,2007年3月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通仿真绣发端于我国近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主持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她在清末时曾任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后应邀到江苏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弘扬刺绣艺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她吸收西洋美术精华,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立了“仿真绣”。这种绣法创造性地以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调自然柔和、丰富多彩,尽显写实之功。

仿真绣往往取材于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像和风景等,而以人物绣最为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表现画中人的五官十分传神,体现出高超的技艺。由此之故,南通仿真绣又称“美术绣”,南通地区则誉之为“沈绣”。仿真绣是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它为中国传统刺绣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沈寿口述的《雪宧绣谱》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刺绣理论著作,它将仿真绣及中国刺绣艺术从实践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为仿真绣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沈寿“以新意运旧法”艺术思想影响和启发下,南通女工传习所的仿真绣传人又创制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形绣、彩锦绣等一批新绣种,将传统平绣发展为现代平绣,使刺绣艺术达到了更新的艺术境界。

仿真绣的诞生使中国刺绣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尤其反映在欣赏品艺术中。它不但影响苏绣艺术朝仿真方向发展,对湘、蜀、粤、鲁等地区的刺绣风格也有很大影响。众多艺人通过作品交流、参观,在相互切磋和对照评比中找到差异。通过改进,都提高了作品水平。一代代仿真绣大师们还逐渐将仿真绣技艺运用到花鸟、鱼虫和动物刺绣之中,如苏绣著名产品《金鱼》、《猫》等双面绣,更是工艺极致,其逼真、生动令人叫绝。

如今,仿真绣这一优秀的民间工艺品种在当代获得新生。在它的诞生地南通,不少有识之士研究沈绣,传承技艺,发扬光大。在南通海门,已经有了沈绣艺术馆、沈绣艺术研究会和集研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更可喜的是涌现出像周武珍、周占贤、周菊平、徐美玉等一批出色的绣姑,优秀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人物肖像、自然景观、飞禽走兽、家庭用物,无不由针入绣。今天的沈绣艺术已经踏进了沈寿“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可不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的境界,仿真绣艺术迎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新天地 。

刘涛

梧桐双兔图

花卉-玫瑰

图为周占贤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