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出手不凡,大师级导演的处女作

    本文字数:3056

《小武》宣传画

《筋疲力尽》剧照

《水中刀》宣传画

大师让人高山仰止,大师让人五体投地。真的大师,往往出手就不凡,这里简单介绍15位大师的处女作,你都看过吗?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1929。

路易斯·布努埃尔是西班牙国宝级导演,被誉为“超现实电影之父”,无数电影人都将其排为十位电影大师之一。1928年,他和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合作,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一条安达鲁狗》,两位国宝级人物的携手,诞生了影史一部不朽的杰作。

该片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轫之作,导演用杂乱无章的视听语言营造了一种迷离而且奇特的效果,同时也对当时隐晦的宗教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

影片对电影美学、叙述方式进行了开天辟地的革命,它让电影成为独特的、纯粹的艺术。影片画面的呈现对于观众的感官产生了强烈冲击,其中刀片切割眼球的特写是影史最著名的场景之一。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1941。

当年的奥逊·威尔斯只有26岁,但这部处女作成为影史百大榜单第一名,至今被后人仰望。自上世纪50年代起,本片就成了现代电影的教科书,影响了此后的每一位导演,成为衡量电影艺术成就的至高无上的坐标。《公民凯恩》的挑战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的电影审美观念的大胆突破,它不属于类型电影中的任一类型;奥逊·威尔斯以开拓“新大陆”式的气魄,创造出—种独具新意的现代叙事结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伊万的童年》1962。

光影圣徒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过八部电影,但部部经典,获得无数赞誉。其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一出手便震惊世界,更是获得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

导演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典范意义,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了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题在庄重的诗性叙事中展开,从而获得完美的表达。电影用一个小男孩伊万作为主角,突破既往苏联影片中儿童的天使式、政治概念式形象,而是描绘伊万这个孩子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用其早熟而又不失纯真的眼睛目睹战争的残酷。

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1960。

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斯蒂芬·索德伯格都深受戈达尔的影响,他于电影界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著名导演特吕弗甚至说,“电影分为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

戈达尔是打破一切传统的流行文化偶像,作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主将,影响力远远超越了世界电影的规范;他彻底颠覆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电影规则,被公认为是最大胆、最激进、最具影响力的新浪潮电影人,其作品饱含着对人类关系脆弱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处女作《精疲力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电影潮流,也体现了戈达尔极尽颠覆的美学风格,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他本人凭借本片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击》1959。

特吕弗同为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人物,也是戈达尔的亲密战友,其处女作《四百击》同样惊艳世界,其影响力经久不衰,被后世影人不断提及和致敬,贾樟柯、蔡明亮甚至在电影中直接模仿。

电影对于青春期的描述是冷冷的,孤独的,平淡无助的,甚至是绝望的。观众的情绪被不由自主得带入主人公的遭遇中,一步一步逐渐加深。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让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

特吕弗与戈达尔等新浪潮导演深受巴赞真实电影美学理论和意大利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作品挑战传统电影观念,否定传统道德,将古典叙述形式与艺术电影的叙述形式融为一体,对于当代世界电影产生深刻的影响。

斯坦利·库布里克,《杀手》1956。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希区柯克之后又一位好莱坞天才,也被称为体制内的天才。他完全地在好莱坞的制片工业体制内部生产,他完全地在好莱坞的流水线的结构当中去制作,但是他是几乎每一部影片都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标记和印痕。

电影是一部精炼的惊险片,采用黑色电影的手法表现人性的贪婪。自这部电影开始,库布里克开创了他没有烂片的时代。

西德尼·吕美特,《十二怒汉》1957。

吕美特的处女作也是巅峰之作,显示了他纽约派导演特有的写实和知性风格。

整部电影只在一个房间内完成,是单场景电影不可逾越的天花板,展示了导演高超的镜头调度能力以及在狭小空间内制造戏剧冲突的能力;影片节奏利落,结构紧凑,主题严肃,丝毫不因故事场景的局限性而显得沉闷。后来,俄罗斯、日本、中国都曾经重拍过本片,但一直达不到当年的效果。

贾樟柯,《小武》1998。

贾樟柯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因为此前没有一部电影像《小武》这样诚实地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电影透过一个小偷的境遇展开;一个卑劣邪恶身份,配合着小武那副猥琐的形象,本当被塑造成一个令人生厌的角色,却在贾樟柯平凡的视角中变的耐人寻味。电影所赋予人物真实的力度,不仅接住了地气,更戳中了不知多少社会底层的人们那迷茫无力的隐痛。

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

萨蒂亚吉特·雷伊,《大地之歌》1955。

《大地之歌》是《阿普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个名叫阿普的孟加拉人那异常穷困的童年,电影以清新质朴的风格成为构筑印度电影历史与美学意识的电影之一。

导演雷伊在创作中将微妙的个人特征和鲜明的风格既根植于本土的印度文化,但又带有前瞻性,从表面看与政治意识形态无所牵连,但还是能从其创作中发现他深受印度现代性与宗教世俗化的影响,他将此潜藏在影像深处,成为印度新浪潮电影的开篇之作。

罗曼·波兰斯基,《水中刀》1962。

导演是一位善于在有限空间和时间里制作出富有生命力作品的大师,他还善于在电影创作中挖掘人性之恶、批判人性之罪,作品风格一向口味偏重,黑色而阴郁是其不变的特色。被誉为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本片讲述了战后波兰社会婚姻的悲喜剧,虽然是波兰斯基的处女作,但已经能看出导演在结构影片和揭示人心理方面出类拔萃的天赋;影片获得当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大奖。

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4。

很难相信这是《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的处女作,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故事以六十年代初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

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导演如一个孤独的天才手工艺者,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世界;电影将纪录片效果,摇滚、公路、青春等诸多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了该片中,大量引用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后人称之为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

乔尔·科恩,《血迷宫》1984。

科恩兄弟是电影界少见的兄弟组合,哥哥乔尔和弟弟伊桑1984年花了80万美元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影片《血迷宫》,不少人认为本片使“希区柯克复活”。

电影以凶杀、奸情这些最原始的意象来构架整个故事,包括情节、对白和人物,导演把整个故事简化到了极致,以简单的故事和独特的拍摄手法给观众呈现了复杂多变的逻辑可能性。显现出了惊人的技术运用,充满了黑色幽默的笔触和峰回路转的情节设置,形成了典型的科恩风格。

电影获得第一届圣丹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成为独立制片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响了很多美国电影人,尤其是90年以后出现的大量独立制片作品。

昆汀·塔伦蒂诺,《落水狗》1992。

昆汀的处女作奠定了他后来电影的统一风格:黑色、幽默、暴力、邪典。电影讲述了六名彼此各不相识的强盗在抢劫珠宝店时中了警察的埋伏之后寻找警方卧底的故事,几个角色的人物关系处理得紧张刺激;影片气氛的营造,除了快意恩仇的暴力美学,也含有铁汉柔情。

赵叶舟  宋渝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