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读读写写】

钱穆《国史大纲》地图拾零

    本文字数:1700

吴一凡

热播剧《觉醒年代》,让我怀想民国时的鸿儒大师们。他们学问深醇,思想在今日看来有进步,抑或有落后,今人懂得甄别,取精华而去糟粕即是。翻案头书里的民国典籍,最显眼是厚厚两册钱穆先生《国史大纲》。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七房桥人,为一代国学宗师,“新儒家”的代表,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民国时期新旧争锋的语境下,是一位“老派”的大儒。

《国史大纲》是钱穆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中国通史,成书于抗战时期,后经多次修订,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各时期的制度、经济、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等,字里行间饱含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温情和敬意”。这书除了功底深厚,旁人难以匹及,即便其思想的“老派”,在抗日战争国破家亡的形势下,也具有极其进步的意义,那便是唤起国人的民族自知和自信。时至今日,自然也是一部值得去读、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

如今市面通行的《国史大纲》,附有自上古至太平天国的二十八幅手绘地图。关于这些手绘地图,读者常有疑问,我便也略加探究,分享所得数点如下。

一、初版《国史大纲》没有地图,这些地图也非钱穆所绘。1939年6月,随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的临时大学)南迁至云南的钱穆,以大学通史教科书体例写就《国史大纲》,当年暑假前往香港,交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本在上海,当时因战乱已迁港,但发排仍交沪上旧厂。又交当时重庆国民政府审查,逾半年,终于1940年6月初版面世。

二、书中二十八幅地图,是直到1974年台湾出版修订版,由历史地理专家王恢所绘。《国史大纲》自沪初版起,即风行四海,自1940至1974年间,又有成都、重庆、上海、台湾、香港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都不附有地图。

三、地图绘者王恢是新亚研究所门生。王恢(1908-2000),字子廓,号石泉,出生于广西全州,曾入桂林中山公学,后赴港,又赴马来西亚任教华文,后入钱穆创办的新亚研究所,专治中国历史地理。1967年起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为一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专家,有《中国历史地理》等著作。

四、二十八幅手绘地图,对《国史大纲》重要内容提纲挈领,化文字为历史空间、时间的统一。图中不仅有各种古地名的空间分布(雁门关、长安、琅邪、会稽、南诏、高句丽……),而且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动态时间线。如“春秋霸政图”,以线条、箭头和来自书中原文的说明文字,形象指示了自“春秋霸政创始于齐”至“战国秦孝公后,秦人渐次加入诸夏团体”的中国大一统酝酿过程。又如“五胡十六国图”、“太平天国图”上行军路线、迁都路线等的细致描绘,包括时间、人名的标注,更是不避繁难,令人钦佩。

五、大多数地图都是版图,呈现的是政治力量的分布和较量,不过也有“元明会通河图”、“隋炀帝南北巡游图”这样从社会经济角度切入的地图。

六、二十八幅手绘地图的内容脱胎于《国史大纲》,不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著者、绘者史观不同。钱穆坚持把“太平天国”称为“洪杨之乱”,当初重庆国民政府审查半载,即为此事,最终初版仍是照钱穆原稿印行。书中论及太平天国运动,流露痛惜厌恶之情。而王恢所绘地图,名“太平天国图”,题头文字有“孤军直入,百折不回,转斗万里”的褒扬之语。

钱穆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在《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中回忆,1937年七七事变后,钱穆在武汉大学讲学一个月。甫一开讲,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是历史地理,一是制度。这场开场白,对当时还是武大学生的严耕望,产生了毕生的影响,从此奠定他今后治学的两个方向。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植根在广袤的华夏疆域之上。中国历史自古就有图与文结合的传统,从春秋《管子》的《地图》篇,到河南平山出土比罗马帝国地图还早六百年的古中山国《兆域图》,到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开创规范化的“制图六体”,到清末杨守敬较为成熟的舆地学研究,以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由谭其骧先生主编的煌煌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传统历久弥新,反映了对神州山河的求知探索精神,其源泉则是热爱之情。

《国史大纲》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本为当时北大教科书,风行全国,承载着钱穆自成年以来,即孜孜耕耘的教化之业。当其最初付梓之际,应也未曾想到,会有另一位人生轨迹迥异的炎黄子孙王恢先生,来共同完成其历史地理、文与图合而为一的因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