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从宋徽宗到齐白石——

“百花呈瑞”迎新春 “花鸟虫鱼”话吉祥

    本文字数:1539

近百件精品,勾勒半部中国花鸟画史;2/5的藏品,首次与公众见面;从宋徽宗、“吴门四家”、“扬州八怪”,到齐白石、徐悲鸿、陈大羽等二十世纪名家,跨越千年,构成南博展览史上最强大的花鸟画阵容……“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近日在南博特展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3月28日。人们可以在展览中细品千年来中国花鸟画名家名作,在“花鸟虫鱼”的世界里迎来新春的吉祥。

不容错过,五分之二展品首次展出

“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之前很少与公众见面,本次展品五分之二从未公开展出,所以不容错过,历代名家名作勾画出了从宋元到二十世纪的大半部中国花鸟画史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南京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主任万新华感叹,“我到南博工作二十多年了,好多作品实物也是第一次见。”

据悉,本次展品中涵盖了历代名家名作,可谓灿若星辰。从宋徽宗到元代李衎、倪瓒;从林良、吕纪到沈周、文徵明、徐渭;从八大、石涛,到华嵒、金农、郑燮等“扬州八怪”。二十世纪部分,展出了张大千的《幽兰竹石图》、徐悲鸿的《立马图》、 齐白石的《群虾图》、汪亚尘的《九如图》等。

难得一见,《鸜鹆图》上次展出还是五年前

画展开篇就是宋徽宗的《鸜鹆图》。据了解,该画很少对外展出,上一次展出还是五年前。宋徽宗艺文绘事造诣极深,本幅画里三只八哥,两只正在激烈相斗,一只在旁观战。鸟的毛羽蘸墨丝毛,淡墨渲染,表现出鸜鹆毛羽的浓黑深厚感,松树的鳞皮用干笔圈出,略施以淡墨。乾隆在御览此图时,除了御题“活泼地”三个大字外,还在画面顶端几近中间的位置题写了两首诗。

“这幅作品时代久远,又是皇帝画的,本身作品又少,从各个角度看都是特别的珍贵。”万新华介绍,此次宋元部分还有元代李衎的《修篁树石图》,“李衎以画竹闻名,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他的作品在南博展览史上从未展出过,时间也很久远,画幅很大,而且这幅是他的代表作,可以说是难得一见。”

花鸟虫鱼,寄托人们美好愿望

中国画的花鸟画内容丰富、蕴涵生意。以花木和珍禽为主题的花鸟画,有时还会配以奇石、带池塘的庭院或者更宏大的山水背景,一般用来表现一派富贵之气。这里的花木多以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荣华的芙蓉花为主,珍禽则有象征长寿的仙鹤、寓意福禄的梅花鹿等。

与一派富贵气相对的,则是文人最喜爱的“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些植物反映了文人理想的精神世界。尤其是竹子,它强劲的生命力自古令人倾心。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最爱画竹,本次展览展出了他的《托根乱岩图》,在两块石头的夹缝中,两竿秀竹泠然直上,一短一长,一低一高,一浓一淡,风神俊朗,清新洒脱。画上有他最出名的那句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看到徐悲鸿的《立马图》,有人提出疑问——不是花鸟画吗,怎么还有马?对此,万新华介绍道:在中国画中,凡以动植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均统称“花鸟画”,并不单纯指花草与飞禽。虽然动植物图案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但在美术史上立科却是唐朝以后的事,此后发展于宋元,昌盛于明清,多彩于近现代。不同于山水画的隐逸思想,花鸟画更多的是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尤其在反复描绘的主题和图案里。

展览中间位置有一幅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百花呈瑞图》,这是此次特展主题的来源之作,上面绘有牡丹、秋葵、水仙,用笔工整细腻,设色清新明快。

为何以此为题?万新华说,古时候,临近岁末便是花鸟画的产出盛宴,有迎春之意。“尤其在一些喜庆的时间段,中国的文人普遍有一种趋吉的心理,通过这种繁花似锦的方式来迎接我们的美好生活。”他表示,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南博特意策划这么一个展览,用美好的寓意迎接新年。

记者 徐嵋  通讯员 岑翔

《鸜鹆图》    北宋 赵佶

《修篁树石图》   元  李衎

《幽兰竹石图》  于非闇 张大千

《梅鹤迎春图》   陈之佛

《九如图》   汪亚尘

独立柜中展出的花鸟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