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悦读悦美】

俗与雅的距离

    本文字数:1001

钱  晨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非常维妙,其奥妙在于,只要稍作改动,它们的意境可以立马大不同。比如,看上去很俗的一句话,有时哪怕只改动一两个字,其雅与俗的意境,就会立马迥异。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欣赏》一书中有记载曰:“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灵,环境优雅静穆,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叹》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并赐此‘真趣’匾。”“真趣”匾如今仍悬挂于苏州狮子林真趣亭内,匾的中间最上方刻有一方“乾隆御玺”朱文印。

有关乾隆当年恩赐此匾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乾隆巡视江南时,曾多次与众臣子同游苏州,当然也少不了狮子林。据说,有一次,他见狮子林中假山堆叠、池水清幽、小桥别致、曲径回转,兴之所至,挥毫写下了“真有趣”三个字。随他一同游园的大臣、园子的主人黄熙感到这三个字过俗,却又不好明说,灵机一动,当即跪奏,乞请乾隆将其中的“有”字赐给自己。乾隆很快就悟出了黄熙的意思,当即说“真有趣”三字去掉一个“有”字后正好与宋人王禹偁的诗句“忘机得真趣,怀古生远思”的意境相合,便钦赐黄熙“有”字,从而为后人留下了这块“真趣”匾。

乾隆题“真趣”匾的故事,提醒读书人在作书的时候都应该小心谨慎、仔细推敲,否则有时虽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但学养、味道、情趣却已是雅、俗不同了。

题匾写字,精确用字,哪怕是一个字,即可从俗到雅。

1922年,梁启超应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邀请,向该校的师生做了一篇题为“敬业与乐业”的演讲。在演讲中他这样说:“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一句格言教育众弟子,说道: ‘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当天该做的活儿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便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我引用佛门高僧的这段话,就是要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要知道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古人说:“宜朴不宜巧”。梁启超的演讲可说是“俗”到家了,但是细思之,这些“俗”语中却蕴藏着深刻雅致的人生哲理,雅与俗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可说是以“大俗”见“大雅”的典范了。

“琴棋书画堪称大雅,柴米油盐未必就俗”。题匾写字也好,演说作文也罢,虽然其语言风格不同,但俗与雅的距离,真的像一张纸的A面和B面,如此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