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道景行”:小康路上的奋斗身影

    本文字数:1880

《大道景行——江苏省美术馆藏作品中的小康图景(中国画、版画精品展)》正在江苏省美术陈列馆展出,此次展览在馆藏作品中遴选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创作的版画和中国画作品120幅,呈现了小康路上的探索历程和时代脉络。

本次展览分为砥砺奋进、美好生活和绿水青山三大篇章,遵循时代、历史和美学的线索,见微知著,全方位呈现社会奋进、祖国河山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何谓大道景行?江苏省美术馆展览策划研究部研究员邹佳睿解释说,“‘大道’与小康社会相对应,‘景行’二字出自《诗经·小雅·车舝》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在小康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前行。”

“参展画家的年龄跨度很大,最早的作品出自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喦等名家之手,最年轻的作者只有30多岁。”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介绍说,在展出的120幅作品中,有些以大尺幅、大构图着眼于表现水利建设、铺路架桥、航天工程等重大主题;有些则以小见大,聚焦于农家丰收、庆贺新居、老有所乐等平凡瞬间;有些则直抒胸臆,记录松竹茂林、烟云缥缈、鸟啼蝉鸣等生态景观,共同勾勒出社情人文的时代变迁。

苏州东山莫厘峰,高高的电塔屹然耸立,五根银线横空飞架太湖之上,黄纯尧的《银线横空谱新歌》描绘了江南太湖一带的农村新气象。位处苏州太湖的东山半岛和西山岛,世代用的都是煤油灯照明。在上世纪60年代,两座岛上终于通电了,一座座电塔架起的电线,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惠泉感慨地说,很多画家画过太湖美景,但黄纯尧突破常规,以极其大胆的笔触,打破了传统国画的构图,创造性地用五根高压线贯穿作品的主题空间,把秀美的太湖山水和生产建设相结合,彰显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站在作品前,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们绘就的每一笔,都来自真实的生活,而作品中记录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国家不断前进的生动见证。“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作为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水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伍霖生《长江第一坝》用雄浑清丽、酣畅淋漓的笔墨赋予山水画时代新境,描绘出葛洲坝一派宏伟壮观的美景。宋玉麟《新安江水电站》则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技法,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远山微茫延绵,近水湖面空阔平静,虚实变化丰富,富有层次,营造出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春风杨柳图》是傅抱石先生196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也是其“新山水画”的代表之作,描绘的是杨柳依依、小船渡江的朦胧美景。杨柳枝倾泻而下,在春风中恣意舒展,错综交缠的枝叶中透露着富有层次的绿色,色彩丰富而又统一,充满诗情画意。“傅抱石这幅画是根据毛主席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创作的。”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张兴来介绍说,傅抱石先生用简练的笔墨,表现了华夏大地经历严寒之后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画面中透露着清新自然气息,形象生动地诠释着春色的美好。

伴随着中国的小康之路,中国美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艺术家一方面用其独特的视角记录和见证了人民生活、社会风貌的变迁,另一方面在艺术观念、作品题材和形式风格上不断创新探索,演绎出全新篇章。

版画《夜色微阑》出自青年版画家庾武峰之手,整幅画作运用速写式的线条、色块,细腻刻画了昏沉夜色笼罩之下,某个高铁站台的场景。与油画、国画等绘画艺术不同,版画语言细微、精巧,在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人们熟悉的一个日常场面,作者在表现物像和空间结构上营造出了一种光影交错的感觉,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让整个画面更富有浪漫意味。”徐惠泉评价说,江苏水印版画强调韵味和灵秀,庾武峰作为新一代的水印版画家,从传统的中国画中汲取养分,之后又将一些现代技法融入其中,这既保留了传统版画的优秀特色,又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特色。

四幅条屏联整起来的一个古画屏,似乎分隔了现实和过往,画中男女用吴侬软语唱起苏州评弹、评说历朝故事、谈笑现实人生……这是当代版画《吴侬软语》所流露出的姑苏美学语境。“这幅作品曾经在全国美展上获奖,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方式,以一种特别的构图和流畅的雕刻手法,实现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碰撞。”省美术馆水印木刻版画技法与材料重点实验室王鉴非说。

“积跬步以至千里,几代人为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前行。此次展览集中呈现馆藏作品中的小康之路图景,既反映了繁荣安定的社会生活,也透露出美术事业在传统与现代观念交织下迸发出的生命力。”徐惠泉说,“期望能以展览为契机,以美术精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格调感染观众,让观众在品读作品时得到美的熏陶和品位的提升。我们更希望以美术作品记录时代,以祖国几十年的巨变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而文化的感召力也会激励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