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留守一族”在家门口小微企业上“自由班”
宿迁:工会贴息贷助力成就指尖上的美丽事业
本文字数:1264
本报记者 刘涛 李勇 丁彬彬 吕芳岭
“我今年50多岁了,每天除接送两个孙子上学外,就在这里编织中国结,每天能挣近百元工资。”宿迁市宿城区王官集镇花园村的曹阿姨告诉记者,近年来,她在家门口的扬名工艺品制造厂上“自由班”,既能照顾小孩,又能有可观的经济收入,精神上也不再寂寞,身心也更加健康了。
曹阿姨家门口的这家扬名工艺品制造厂,是宿迁宿城区创业之星王亚和巾帼创业标兵王静这对“80后”小夫妻共同经营的一家小微企业,主要生产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中国结。走进扬名厂的生产车间,几位家庭主妇正熟练地在模具上“穿针引线”,把一段段鲜红的绒布绳绵延不断地变换成形态各异的中国结。
“现在是放学时间,好多人去学校接孩子去了。这里上班不‘打卡’,有空就来,遇事就走,雨雪天气也可以在自己家里完成编织。”王亚介绍说,灵活用工方式既方便了周边留守人员,也降低用工成本,还不影响生产进度。工厂对附近居民开放,遇到生产高峰期,会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生产。
利用留守人员“剩余劳动力”创业的灵感来源于王静自己的生活经历。“刚结婚那会儿,王亚在外工作,我就成为典型的‘留守人员’,无聊时帮别人‘串珠子’每天赚个几十块零花钱。” 当时就想着有这么多留守人员,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做手工工艺品。2015年5月,他们筹资盘下了果园村旧村部1200平方米的旧址,开始了编织自己的创业梦。
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资金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买完厂房,王亚王静的资金链已颇为吃紧。这时,当地工会组织及时送来2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助力他们打通了原料、生产、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使企业顺利运转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扬名工艺品厂已成立自己的电商公司,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销量领先,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我们刚刚建成了直播平台,正积极向私人订制领域进军,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中国结,让这项传统手工工艺焕发更大的价值和魅力。”展望未来的王亚充满了激情。
如今,这家藏身果园村旧村部里的小工艺品厂,目前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为周边几十名留守人员创造了契合他们生活方式的就业机会,平均每人年增收近3万元。“像我们这个年龄的留守人员,以前都是在家带孩子或者打扑克,现在有机会把打牌的时间省下来赚钱了,照顾好家庭还能在家赚钱,大家都乐在其中,家庭更加和睦了。”曹阿姨高兴地讲述自己生活的变化。
“一个个小微企业就如同是一座座桥梁,剩余劳动力得以就地就业,有效抵御用工荒,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居民也实现增收,社会面貌更加和谐而富于生机活力。”宿迁市总工会宣传教育和网络工作部部长闫慧敏介绍说,为了鼓励更多的职工创新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宿迁市总工会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出台《宿迁市总工会创新创业扶持基金个人贷款和贷款保证保险实施办法》,推行“贷款+贴息+保险”模式,由保险公司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有创业意愿的职工担保的小额贷款,工会补贴贷款利息或保费,贷款最高额度为30万元。市总每年将贴息贴保112万余元,贷款总额达3000余万元,为300余名小微企业和创业职工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激发小微企业及职工创新创业热情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