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后疫情时代 应激性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本文字数:1397
频繁洗手、消毒衣物、不敢出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但有的人却出现了“心”病!近日,在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第五届东方心身医学论坛暨第七届国际心身医学前沿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心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主任医师指出,疫情应激性心理疾病不容忽视,有民众存在恐慌、焦虑等应激情绪反应,严重者产生“心碎综合征”。
40多岁的王女士是一家单位的仓库管理员,平日里很注重个人卫生,自疫情发生以来,王女士变得更加“爱干净”了:只要接触了外界环境就要洗手、要求丈夫和孩子回家后要立刻洗澡并将衣物消毒干净、不敢外出甚至连正常上班都感到不安……疫情形势好转,而王女士的情况却没有好转,近期还发生持续失眠、消瘦症状,严重影响了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工作。王女士的丈夫感到十分困惑:明明生活在低风险地区,妻子为何还如此担心,是哪里出了问题?
带着困惑,王女士丈夫带着妻子来到了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求医问诊。袁勇贵主任医师通过问诊发现,王女士是对疫情产生的应激情绪,进而产生广泛性焦虑,是一种“心”病,需立即收入院进行治疗。在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的治疗下,半个多月,王女士身体恢复并康复出院。
作为国内著名的心身医学专家,袁勇贵主任介绍,自今年疫情暴发以来,到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心理精神科门诊仍然持续接诊因疫情产生的应激性心理疾病患者,其中有抑郁、焦虑、恐惧表现的心理障碍患者较多。
在第五届东方心身医学论坛现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爱勤教授发表了题为《疫情应激相关心身疾病识别和心身干预》主题演讲,对这种心理疾病作出了解读: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很多人心理都产生了一种应激,这种应激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发生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等。一线医务工作者、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疫情防控的保障人员等都是疫情应激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
吴爱勤教授介绍,应激反应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若持续处在应激状态不能进行动态调整,则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害、稳定性变差。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前期缺少认知,往往这些患者不容易认识到自己已经患有了心理疾病,身边的人也很难往这方面去考虑,因此会导致心身多处出现疾病。
据近期美国一研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罹患应激性心肌病(又称“心碎综合征”)的患者显著增多。袁勇贵主任介绍说,严重的心理压力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压力状态下分泌的应激激素,促进身体的能量应用,增加心血管活动,其结果使得心脏负担加重,血管痉挛缺血、炎症水肿,进而会导致应激性心肌病,这就是常说的“心碎综合征”。严重的心理社会压力致心碎综合征,是猝死最潜在的危险因素。
专家建议,后疫情时期,不要对疫情过分关注和解读,学会接纳是远离应激性心理情绪的“小妙招”。做一些和当前情绪相反的事情如:运动、听音乐、游戏等;学会将不好的想法放一边;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消解、克服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袁勇贵主任特别提醒说,心身疾病可能会造成比身体疾病更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亲人朋友出现明显的疫情应激情绪反应,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休息,症状持续出现3天及以上者,应当及早到医院心理精神专科进行筛查治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心理及生理性疾病。
蔡逸秋 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