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六问:近期南方降雨为何这么强烈?

    本文字数:1386

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局地强降水重叠度高等特点。记者就此专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等专家,多角度详解近期南方强降雨之凶猛。

一问: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

从6月2日至7月12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近期南方暴雨之强可见一斑。

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比如在7月4日至10日的强降雨过程中,湖北黄梅、浠水,江西吉安、峡江,湖南隆回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极值。

暴雨给长江流域防汛带来了压力,6月1日至7月9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二问:近期雨情与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与1998年我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如何?

“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6月27日以来(截至7月9日)的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第一)。” 翟建青说。

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三问:近期南方暴雨为何陷入“车轮战”?

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出现强降雨过程。其频繁性不仅体现在强降雨过程多,而且强降雨一轮接一轮,间歇期非常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马学款解释,这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

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四问:是否梅雨在作怪?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候似乎越来越反常,那么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的气候在作怪吗?据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原来,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并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

五问:未来雨带如何移动,防汛压力是否会减轻?

7月以来,我国主雨带维持在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带阶段性北抬。

短暂的间歇期之后,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六问: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愈加频发吗?

每一次大暴雨、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都可能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发出警示信号。那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未来,这样的极端事件会越来越频发,甚至成为一种“新常态”吗?

“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黄磊说。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