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家底”越来越厚实

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斐然

    本文字数:1177

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云港灌河口四腮鲈鱼和伪虎鲸洄游,太湖桃花水母、白鹭、地衣重现,这些都是我省生态环境改善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样本;昨天,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及成效进行了解读。

完成保护方案,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长期开展

我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发布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3-2030年)》,确立了六大战略任务20大行动;2018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加快筑牢生物多样性网络,全面开展本底资源调查与编目,建成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2019年出台了《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将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加大了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保护力度和关键生境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了《江苏省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监测保护工作落地并长期开展。

江苏自古自然禀赋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目前,我省已建立包括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各级自然保护区31个,占江苏面积的5.5%,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高达46.2%,各级自然保护区庇护省内近六成物种。其中徐州潘安湖、九里湖等国家湿地公园已恢复湿地8960亩;丰县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湿地4000亩,吸引了大批迁徙鸟类来此停留;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由1987年的44只增长到5016只;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每年越冬的丹顶鹤保持在千余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40%以上。

严守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空间管控措施

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和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要求,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风景名胜区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等8大类407个区域8474.27平方公里纳入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约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8.21%。2019年1月,省政府确定了15大类811块陆域生态空间保护区域,总面积23216.24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22.49%,比2013年增加了0.26%。其中,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陆域面积维持不变,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为14741.97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14.28%。

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成39个试点区域调查

2017至2019年,根据《关于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工作的通知》,省生态环境厅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生物多样性摸家底、促保护、定目标的行动。目前,全省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工作,累计投入3400余万元,完成了39个试点区域的调查,至去年底基本完成了《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近期目标。

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朱德明表示,我省的后续工作将重点围绕江苏特色的生态系统如长江干流流域、太湖流域、洪泽湖流域、滨海湿地、宜溧宁镇山区等开展物种补充调查,并开展物种数据库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江苏“家底”。

 记者 赵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