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遭遇纠纷不用急,调解专家来帮你,我省去年首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平台已获不少劳动者认可——
免费调解,助劳动者“零成本”维权
阅读数:628 本文字数:1903
□记者 罗刚
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若走常规的仲裁司法程序,劳动者往往在时间、精力、财力上都耗费不起,致使维权困难。
“在家上网就调解了我和单位的劳资纠纷,真是方便!”说这话的董先生此前一直在东台某企业工作,前不久与企业因经济补偿金发生劳动争议,但他既没有跑仲裁机构,也没有找律师诉讼,而是登录“江苏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网”点点鼠标,提交调解申请信息,东台市调解专家丁发友很快就帮他把事情搞定了。
如此快捷地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得益于我省在全国首创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 据统计,该调解平台自去年7月下旬上线运行以来,已登记处理案件4070件,其中通过12333电话登记案件1296件,门户网站登记案件2774件;案件办结3878件,其中调解成功2999件,涉及金额7662万余元,平均每案涉及金额1.9万余元,调解成功率77.33%。这种“快捷高效、零成本”的调解方式越来越得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电话上网均可维权,更受年轻劳动者青睐
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我省劳动人事争议数量一直高位运行。“如果每一个案件都走劳动仲裁程序,对于劳动者来说费时费力,这个平台旨在缩短劳动者维权时间,减少维权成本,有效化解劳资矛盾。”省人社厅调解仲裁处处长吴敏超表示。
据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联系平台:随时登录“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网”,下载调解平台客户端随时访问,工作时间拨打12333调解专席电话。调解专家在收到信息后半日内会与申请人电话联系,了解具体情况,对不符合调解受理条件的电话告知,并在调解平台登记处理结果;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电话告知申请人,并在10日内结案。
调解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调解专家们充分发挥平台处理快速便捷的特色优势,坚持快速反应、快办快结。无论何时,只要收到调解平台推送的短信,立即登录系统操作;如果出差在外,就委托同事进行操作;即便是周末收到短信,也立刻赶回单位加班,电话联系当事人,了解案件情况,及时进行调处。
如此方便快捷的维权通道深受年轻人青睐,统计显示,在已办结的3878件争议案件中,案件涉及的当事人平均年龄在37岁以下。
案后可给“好评”或“差评”,确保调解公平公正
记者登陆“江苏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网”看到,目前在线公布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专家有113人。据介绍,这些调解专家都是从省市优秀、十佳仲裁员以及各地的业务骨干中挑选出的,公道正派,具有良好的沟通调解能力。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调解专家,不用担心地域限制和地方保护。
泰州市民小李前不久刚通过调解平台维护了自己合法权益。小李原是某工程公司技术员,今年6月底因个人原因辞职,但在结算工资时公司认为他平时工作不认真负责给公司造成了一定损失,扣发了最后一个季度的绩效奖金。小李在人力资源市场办理失业手续时看到了调解平台的宣传资料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扫描了二维码,并申请了网上调解。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半小时调解专家就和他取得了联系,并在他与单位之间进行了数次沟通、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公司支付了相关款项。
值得一提的是,调解服务平台还有个类似“淘宝”的评价系统,劳动者对于调解专家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可给予“好评”或“差评”。吴敏超表示:“我们从已调解结束的案件中抽选679件进行了回访,对案件调解满意的676件,不满意的3件,满意度近100%。”
多方式灵活调解,全方位优质服务
为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全省调解专家们采取多种措施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今年年初,句容市调解专家任玉军接受一件集体劳动争议网上平台申请调解,他随即要求邀请工会、经贸部门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经与企业方、员工方进行数次协商,最终企业同意将职工工资标准从2800元/月提高到3300元/月,有近20人选择留在公司继续工作,离开者单位愿意给付经济补偿金。短短数日,本是一场剑拔弩张的劳资矛盾最终消弥于和解之中。
吴敏超表示,在案件调解过程中,全省调解专家采用多种方式最大程度方便当事人。如通过QQ传送案件证据照片;调解专家自行联系相关部门查询当事人的社保缴费记录、社会保险关系和档案转移情况;帮助离职劳动者与单位进行工作交接等,既减少当事人来回奔波参与调解的时间成本,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矛盾纠纷。
调解专家在处理案件时不仅只注重于调解,还将法治宣传贯穿于全过程,向劳动者进行法律政策解答,帮助劳动者明确哪些是合法诉求,哪些是不合法诉求,指导劳动者如何维权。对于单位在用工中存在的不合法、不合理之处,调解专家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作出解释后,提出整改意见,帮助和指导其改进,以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如扬州市某旅游用品厂的老板提出,没有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因为单位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调解专家便向其提供标准的劳动合同文本,并提醒其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注意的诸多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