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连续12年“两个确保”,风景优美的太湖回来了

我省开出“方子”:力保太湖第13年安全度夏

    本文字数:1189

“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是国务院提出的治太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复通过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方案明确:力争到2020年,使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各项水质指标均有较大改善,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好转,努力恢复太湖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为全国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经验。

太湖的生态安全关乎长三角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大局。作为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是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最高、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2年过去了,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有关人士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2019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Ⅳ类,保持在轻度富营养化状态;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4项指标浓度同比总体下降,总氮浓度连续9年下降;15条主要入河河流年平均水质首次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太湖4.5万亩和滆湖2.3万亩网围养殖实现清零;流域5个设区市和9个县城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连续12年实现“两个确保”,目前的太湖碧水荡漾、波光潋滟、芦苇摇曳、鱼翔浅底,风景美不胜收。

不过,治理太湖并非轻而易举,气象条件不佳、环境短板仍在,“治太”第13年仍然面临挑战,而且今年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交卷之年,能否交上一份高分答卷,我省在“不松懈”上面还要“加把劲”。

3月27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出了今年首篇有关太湖安全度夏形势分析的公开信息,明确说明“2020年太湖安全度夏形势严峻,预计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强度和频次都可能接近甚至超过2017年水平。”专家分析认为,其中一大原因跟气象条件相关。蓝藻生长喜高温和强光。去冬今春罕见的暖冬气候,让太湖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5℃,客观上有利于藻种越冬。加之湖体总磷较高,水中大量营养盐又为蓝藻生长提供了“补给”,这给太湖今年安全度夏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上周,我省在无锡召开了治理太湖的有关会议,省长吴政隆说:“太湖治理正处于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面对今年严峻形势,太湖治理攻坚战该怎么打?会议提出,要以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加强总磷污染控制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稳定保持在Ⅱ类,总磷达到Ⅲ类,总氮达到Ⅴ类;15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年度控制目标;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总量减排达到年度控制目标。其中,“减磷控氮”是重中之重,目前我省将其分解成为6项举措: 全面落实安全度夏关键举措;深入推进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定不移推动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科学谋划新一轮治太规划。

让太湖继续美下去,已经成为江苏人的共识。目前,我省正以久久为功的持续作为,坚持科学系统推进太湖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和推动环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给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殷切期望变成现实模样。

通讯员 苏环轩 记者 赵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