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吹过李白的江风

    本文字数:1613

 谷玲玲

初冬,我和文友站在安徽和县的滔滔长江边,这是李白时代的楚地,江风烈烈吹拂,将我的长发吹乱。黄沙漫漫,层层堆积于江岸,形成悬崖峭壁似的纹理,沙子也因此有了峥嵘的风骨。

对面的芜湖东梁山,其实只是一座很小的绿岛,像个钝角三角形矗立在江中,它与和县的西梁山隔江相望,两山对峙,中间一抹白色的辽阔水面,形成一座敞开的自然之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自是大气魄,如此普通的景色,他神笔一挥,竟气贯长虹,以致“骗”了世人千年,以为这里有多么险峻壮阔。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一路沿长江向东,经过安徽当涂县。此时他正年轻,不过二十四五岁,青春蓬勃,满怀远大抱负,信心满满地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心有大志向,眼见大景观。在李白眼中,长江水浩浩荡荡,将东、西梁山一下子冲出一个大口子,水流势不可挡,就像他的理想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对他来说,未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东流的江水可以至此回,他的理想必定能实现。船在江面前行,“两岸青山相对出”。原本静止的青山忽然有了动感,像友人一样伸出热情双手欢迎诗人的到来。“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里的“日边来”很有讲究,李白可不是随便说说,这出自一个典故。中国第一个被甲骨文记载的老师伊尹,曾经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边经过,后来他被英明的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引用此典,寓意自己也将遇见君王,从此建功立业。文艺青年李白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宰相,他始终认为自己具有非凡的政治才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相信自己生来就是做大事的。就是这么自信,这就是盛唐的李白。

李白也是矛盾的,他既想出仕大作为,又想遁世大自在,在儒道之间自由切换。杜甫称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自己也说“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崇尚道教,一生寻仙访道。而道家思想就是主张无为,顺其自然。

令人慨叹的是,这位曾经的蜀地少年,最初出山时经过当涂,意气风发,而他最后的归宿,也在当涂,可谓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晚年的李白依旧壮心不已,打算北上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参加平定安史叛乱。当他走到当涂却不幸身患重病,最后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家抱憾离世。李阳冰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他受嘱托编辑了李白的诗文集《唐李翰林草堂集》,并给集子写了序,非常详细地描述评价了李白的一生。这个序成为后人研究李白最宝贵的资料之一。可惜的是,这部诗文集竟没有流传下来。

李白一生率性,四处漂泊,结过两次婚,均为入赘,这在当时,亦是不同凡响。第一位夫人去世后,他曾先后与两名女子同居。李白一直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的后人也不可细考。李白去世五十年后,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重修李白墓,他千方百计寻找李白后人,在当涂找到了他的两个孙女,这两个女子都嫁给了当地农民,她们虽是农妇打扮,但颇有祖父风范,“儒风宛然。”至于名字,她们没有留下。

豪迈的李白命运坎坷,报国无门,又曾因永王李璘事件遭受流放之灾,但他永不言败,永远精神焕发,从不愁眉苦脸、凄凄惨惨。他即使忧愁,也如烈烈罡风,大气磅礴,上天入地,与尔同销万古愁。

江岸芦花似雪,古老的渡口寂寂无人,已少有乘客来坐渡船,江中的灰色大船满载石油或沙子来来往往忙着生计。忙碌的今人无暇看风景,无暇顾及内心的向往。唯有吹过李白的江风,一如既往,荡气回肠。沧海一声笑,豪气的李白站在历史的江边,一定依然白衣飘飘,逍遥似仙。

诗里春秋,李白一直在,他的意义在于精神,在于气象。吹一吹曾经吹过李白的江风,看一看李白曾经看过的风景,心中翻滚无限诗意。胸腔打开,视野延伸,心灵得以纵横古今。天地之悠悠,一切尽可释然,坦然。不管未来的路途如何曲折,千万记住当初出发时的激情满怀。所有的闲言诋毁、打击报复,所有经历过的苦难,都将在风中一笔勾销,留下的,唯有精神。这精神可以抚慰人心,关照情怀,令你在行走人生的时候永远不知疲倦,永远活得热气腾腾。